这几天,上海“小白领”林建华非常郁闷。他在一家公司已经工作4年多,一年的收入6万元左右。前几天参加同学聚会,一聊才知道,毕业时,一位上海本地同学靠家里的关系进了电力国企,现在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再加上车费补贴、电话费补贴、住房补贴,还有各种名目的奖金,是我的两倍多。”
在校期间,无论是能力还是成绩,林建华都不比这个同学差。他说:“都知道在垄断行业工作的人收入高,但没想到差这么多。如果是因为能力差异,我还能接受,但如果只是因为他在垄断行业就收入高,这就让人不理解了。”
陈小云给记者讲了一个类似的例子。7年前,她和同窗好友一同从政法大学毕业,由于有着浓厚的“新闻情结”,小陈毕业后做了记者,她的一个好友则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今年春节两人见面时,“晒”了下工资。“好友的工资已经是我的5倍了!”
2倍、5倍——这些数字并不奇怪。日前,一条新闻见诸报端,并迅速被多家媒体转载:“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初次分配(即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中,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
没过几天,人保部又解释说,实际差距应为4倍左右。15倍还是4倍?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这个“数字游戏”的背后,又掩盖了哪些问题?
15倍还是4倍
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是参与此次数据测算的学者之一。他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介绍:“工资研究所是根据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公布的‘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一项,经过测算得出此次结论的。而海量的数据调查,是国家统计局根据2008年度全国各领域数据汇总而得。”
据记者了解,我国统计局每年都会发布《中国统计年鉴》,收录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一年度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大量统计数据,堪称我国最全面、最权威的综合统计年鉴。
记者在国家统计局的网站上也查到了《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其他相关年份的资料。从大行业(包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19个行业)划分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6.1841万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则只有1.2958万元,两者间的差距为4.7倍。
不过在“按细行业(比如,仅制造业就可细分为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32个细分行业,我国共有细分行业100余个)分职工平均工资”一项中,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证券业,达到了17.2123万元,最低的畜牧业为1.0803万元,二者之比为15.93倍。正是这个“15.93倍”,被媒体称为“全球第一”。
“但即使是4.7倍,也明显偏高。”苏海南说,根据西方国家公布的数据,2007年,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的最高、最低行业工资间的差距,维持在1.6至2倍左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则在2.3至3倍之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是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专家。在他看来,我国行业间的工资差距的确较大,但是否位居世界第一,还要打个问号:“次贷危机爆发时,美国和欧洲金融业的高薪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可见,西方国家的行业收入差距也不小。如果将我国的‘按细行业划分’与西方的‘按大行业划分’相比较,或用我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的数据与别国最好时期的数据对比,得出的结论显然会有失偏颇。另外,各国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同,不能总以西方国家的情况为标准来衡量我国。其实,这也是目前我国流行的思维方式误区。”
《中国统计年鉴—2010》尚未出版。3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月坛南街57号的国家统计局,进入查询大厅,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登记了自己的姓名、单位和身份证号,对尚未完成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进行了内部检索。令记者略感意外的是,与此前看到的2005年至2009年的统计年鉴不同,这一次,记者并未在年鉴第四大项“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中找到“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这一小项。这意味着,给人保部造成“麻烦”的“按细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一项,已不再被列入统计类别。今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中,将不再体现精确的行业收入差。
对于这个变化,统计局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有一些行业所有制,比如私营,划分得就比较模糊,所以再像以前那样分得那么细,容易引起误差。”不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根据不同口径得出的统计结果,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误解”。
高低收入变化有几大规律
在查阅了近30年来的《中国统计年鉴》后,记者发现,30年间,我国的高、低收入行业经历了一系列变迁。
1978年,改革之初,我国高收入行业比较分散,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等都位列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收入,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那时候,由于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高,高低收入间的差距只有1.8倍左右,并不明显。
1993年之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正式加入到高收入行业的队列,房地产行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也迅速崛起,从业人员的收入不断攀高。
2003年至2007年间,高收入行业集中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四大行业。
有数据显示,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与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比值也发生明显变化,从2000年的2.63倍跃升至2005年的4.88倍,而国际公认的行业间收入差距合理水平为3倍左右,超过这一水平,则进入了需要国家调控的范围。
在梅新育看来,近10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变化有如下几大规律可循:“其一,垄断性或带有较明显垄断性质行业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如电力、燃气供应部门,金融业,航空运输业,房地产行业等;其二,高收入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等;其三,基础性产业的平均工资偏低,如农林牧渔业与大部分制造业、采掘业等;其四,市场竞争较激烈的行业平均工资较低,如纺织业、零售业、餐饮业等。其中,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不可忽视。”
此次“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的报道出台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造成(行业收入)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行业的垄断地位,而非充分市场竞争下行业间的自然差别”。他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行业,其职工数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大部分行业收入差距应归因于垄断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居民收入分配与改革”的课题研究。他发现,“大部分行业收入差距应归因于行政垄断、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且在各种垄断不能立即破除的情况下,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的监督管理机制”。
李实告诉记者:“行业间存在收入差距,这不奇怪,关键要看其是否合理。人们对那些专业性较强、技能要求较高、人才较稀缺的岗位获得高收入,如飞机驾驶员等,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大多数人之所以对‘15倍’这个概念很敏感,是因为高收入行业中一多半都是垄断行业。”在他看来,垄断行业占有他人根本享受不到的资源,凭借其垄断地位和特权,通过高额收费获取巨额利润。“其产生的利润具体怎么分配,大多由企业自己说了算,有很强的向个人倾斜的倾向。垄断行业收入高得不合理,容易引起民众对收入分配的不满,带来一些消极的社会影响。”
反观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即便具有垄断性质的国企数量很少,也绝不意味着管理者的收入就很高。挪威政府对北海石油集团拥有100%的控股权,公司却明文规定,董事长的工资不得超过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的3倍。“相对而言,我国垄断部门的规模庞大,管理起来有难度。即使不能打破垄断,至少其工资决定机制应该合理、公开、透明。工资应和市场工资水平相对应,而不能完全由垄断利润的多少来决定。”李实感叹道。
2007年,《人民日报》下属的某杂志针对收入差距进行过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工资状况不满意的人达到了96.5%,而认为与国有垄断行业工资差距很大的人占73.5%。如今,4年过去了,行业收入的差距并未缓解。
人人都怕入错行
崔晴是北京市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去年毕业后,她进了一家跨国公司,虽然收入颇丰,却十分辛苦。她的目标很明确:若跳槽,除了公务员,只考虑大型国企或国家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工资一般,但加上奖金和各种福利,总收入十分可观。工作还十分稳定,也不会太累,‘性价比’高于外企。”面对“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的新闻,她笑笑:“以前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是‘人人都怕入错行’。”
对于年轻人这种择业趋势,李实表示出深切的忧虑:“显然,不少大学生被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所吸引,都愿意到那儿去工作。但垄断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一定就高,甚至可能缺少劳动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如果优秀人才都蜂拥进入垄断部门,很可能限于体制原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造成人才的浪费。另外,由于想进入垄断企业的求职者太多,找关系、走后门也就成了进入这些行业的最有效途径。腐败、就业不公平等问题自然应运而生。”
李实承认,调节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意味着采取平均主义。取消、抹平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这一想法并不现实。“解决垄断行业高收入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打破垄断,逐步引入自由竞争机制,限制高级管理者的薪金。”
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李实还提到,在打破垄断的同时提升落后行业竞争力,是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对于如何提高低收入行业的平均工资,梅新育开出的“药方”是抓好初次分配:“收入分配的第一关是初次分配,就是每个月实实在在拿到手的工资。政府在初次分配上要有所作为,如对工资集体谈判机制、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诉讼机制、强化征缴五险等方面进行监管和完善。也可以在初次分配中,对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减免税费。政府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中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国民收入分配中“公平原则”的重要性。合理的行业收入分配比例,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收入差距这个问题到底能否解决好,要看政府的决心了,”李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5年内,这个问题将如何得到解决,如何逐步减少垄断,引入自由竞争,人们在期待着答案。”
未来高薪职业预测
从农业、制造业到金融业,从建筑业到信息产业,人们对某一职业的热捧,往往随着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而调整。另一方面,“自我”标签的日益明显,“生活”意识的逐渐增强,也将对未来高薪、热门职业的变化产生影响。“从主观方面来说,求职者会对工作的丰富化、灵活性越来越重视,渴望从工作中获得乐趣与心理成就感;从客观方面来说,普通消费者对个人生活的重视,也为个性化职业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发展空间。”据业内专家的预测,未来四大职业发展潜力巨大。
营养师
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一个中等水平营养师的年收入约合4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在上海等地,家庭营养顾问年费仅为1万元,企业营养顾问年费约5万元,收入上涨空间十分可观。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万承奎也指出,我国现在需140多万名高级公共营养师,指导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和吃多少,如何吃出健康,远离各种富贵病。
环境工程师
所谓环境工程师,就是对改善公众卫生、环境、天然资源运用、自然保育等相关建造工程进行构想、设计、管理及监督的人,包括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该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将剧增。目前,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而据预测,其年收入在近期涨至12万元人民币以上,完全可能。
同声传译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而目前,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才不过2000多人,在经贸、科技、政法等各领域学有所长的专业同声传译员更是一片空白。这一职业当之无愧地成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职业”。因为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同传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而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计算,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未来价格会更高。
物流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已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至整个世界,而物流师将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有效配置全球资源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全球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另据相关人士透露,在国内,该领域知名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生时提供的月薪已达8000元至10000元,今后仍将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