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4月26日,《永恒的明式家具——侣明室收藏展》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比利时收藏家菲利普?德?巴盖先生收藏的71件套明式黄花梨家具首次漂洋过海在中国亮相。(新华社发)
|
白天,菲利普·德·巴盖作为比利时一家企业的顾问,西装革履地出入于现代化的办公室。而晚上当他回到家,坐在黄花梨木椅上休息时,却如同穿越时空到了中国的明代。
“也许前世我生活在明代,”他自己感慨说。
菲利普对明代家具情有独钟。
“明式家具轻巧、优雅,首先满足了人身体和审美上的舒适,少见设计上的繁琐。另外,设计者凸显了人和物的关系,体现了中国道教的哲理。”他说。
在菲利普的收藏中,有百余件可以追溯到16至17世纪的中国明朝家具,包括桌案、椅凳、柜架、文玩等。其中绝大部分质地为黄花梨和紫檀等珍贵硬木,黄花梨香几、黄花梨四出头椅、黄花梨展腿式半桌等是这个艺术创作黄金时期的代表。
1989年,菲利普在香港第一次看到明代黄花梨家具,就被中国的这项艺术品吸引了。凭借着对艺术的敏感性,他收藏了一件明代储物柜,并决定要建立中国明代家具的收藏。
“菲利普第一次见到明代家具时,跟它们说话。每看到一件,他都要说出他对家具的感受,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着他。”菲利普的收藏顾问、香港明代家具收藏家伍嘉恩说。
“在四川时,一个民俗学者说我前生是中国人。在中国,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菲利普说,自己从18岁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后,一次次因为艺术踏上中国国土,就是想了解各地的风俗和文化。
虽然走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但是他的收藏品却没有一件是在中国成交的,而全部是通过伦敦、纽约等地的中介机构,从海外市场上购买到的。
当他的收藏初具规模时,中国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亲自为他的收藏命名为“侣明室”,寓意菲利普和他的明式家具收藏品做伴而居。
20多年来,菲利普带着他的收藏品,游历了瑞士巴塞尔、法国巴黎、北京故宫,并且在2006年底让他的明代家具首次真正地回到了“娘家”———中国南京。
“在这些展览中,很多人对中国艺术了解得不多,但是他们都被艺术品吸引了,是美感染了他们。艺术品是文化交流最好的使者。”菲利普说,他想通过展览,与更多的人分享收藏的喜悦,同时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
2006年,71件明代黄花梨家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专题展览。当时专门为年岁已高的王世襄先生提前一天准备了预展,但是王世襄先生坚持在正式展览的那天出席,想感受一下普通百姓对明代家具的喜爱,并亲自为展览题名为“永恒的明式家具”。
菲利普坦言,能够满足自己的喜好和品味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愿望,但是最近几年他并没有什么新的收获。一是因为明式家具流传的总数也就不过千余件,数量不多,选择越来越难;另外就是明代硬木家具的价格已经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这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是“痛苦”的挣扎。
事实上,明代家具在西方古董界影响力越来越大。2003年“侣明室”的藏品曾经在巴黎进行了展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今年是中国和比利时两国建交40周年,菲利普带着他的“侣明室”收藏再一次来到了中国,计划于3月30日至4月17日,在北京恭王府向国人展示他的“读往会心”黄花梨家具收藏。
“我会一直投身于明式家具的收藏和展览活动中,让世人逐渐了解到它们的简单、纯粹和完美。”菲利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