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上,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展示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动系统。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
|
云计算技术成为2011年德国汉诺威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关注重点。新华社/法新 |
当今世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短信、视频通话和社交网络广为流行。然而,技术进步并没有减轻工作压力,反而加重了一部分人的负担,他们全天候保持通信畅通,随时待命。
在技术“海啸般”发展的时代,如何平衡个人生活与工作成为难题。一些职业咨询师建议,在这场“技术海啸”中,我们必须自我拯救,让技术为我所用。
“在线”压力
自手机问世以来,通信技术呈爆炸式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一方面享受技术进步提供的便利,另一方面却承受通信便利带来的压力。
凯伦?赖利-格兰特现年35岁,是美国“利维斯”牌牛仔裤全球市场部主管。她去年11月在旧金山一家医院产下第二胎。住院待产期间,格兰特仍坚持工作,用手机和电子邮件与纽约市一名广告商谈生意。
她承认自己因试图保持“在线”而承受压力。这种压力并非来自老板,而源于内心恐惧。“我热爱我的工作,”她说,“‘在线’与否由个人决定。我的工作节奏快、要求高,如果不把休息时间利用起来,业绩就不好看。”
克莱格?威尔逊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市,是美国商业通信系统供应商亚美亚公司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他曾一边带孩子看“林肯公园”的演唱会,一边忙着处理一名澳大利亚客户的项目。
佩里?布拉谢尔是美国一家投资公司高管,不久前在英国参加基督教洗礼仪式,同时用手机参加总部董事会的远程电话会议。
这种休息时放不下工作、“一心二用”的状态让人们不安。不少人发现,自己无法专心思考和工作,与朋友和家人聚会时常常心不在焉。
职业咨询师佩姬?克劳斯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与经济衰退有一定关系。当前经济环境下,谋职和升迁的机会稀少,人们担心被随时“在线”的同事超过、错失晋升机会。“即使你的工作相当稳定……仍觉得需要紧跟形势,”她说。
决定权在手
安娜?杜特拉现年46岁,是德国“猎头”企业科恩/费里国际有限公司驻美国芝加哥分部的高级主管,也是3个孩子的母亲。
由于工作繁忙,杜特拉陪伴家人的时间较少,不得不通过打网络电话、发短信和传照片等方式与孩子们联系。有一次,她借助通信技术,远程为女儿挑选开学第一天要穿的裙子。
“即使身处远方……仍能够看到他们(家人),那确实棒极了,”她说。
工作时,杜特拉同样“机不离手”。她经常一只手拿着黑莓手机回复电子邮件,另一只手拿着Iphone手机打电话。晚上睡觉前,她习惯把手机调至振动模式,不过一夜会被吵醒大约20次。
“这令人抓狂,”她说,“依我看来,就这点而言,技术没有提高你的生活质量,而是毁掉你的生活。我每天早晨醒来相当疲惫。”
意识到这一点后,杜特拉决定改变现状,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平衡。她现在睡觉前把手机调至无声模式;偶尔抽空冥思静想一会;坚持每天做20分钟瑜伽。
“如果想要安静一会,让自己在半小时或1小时内免受打扰,”她说“决定权其实在你手中。”
杜特拉坦承,通信技术赋予自己更多自由,但同时也让她承受“奴役”之苦。“随时都能找到你,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放慢节奏
“火狐”浏览器创始人约翰?利利现年40岁,去年宣布辞去谋智网络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转而出任“硅谷”格雷洛克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
谈及辞职决定,他在博客上说,希望能暂时休息、放慢脚步,以“变得更有创造力,想出更宏大、更新颖的创意。”
利利先前任首席执行官时总离不开各类通信工具。辞职后,他打算关闭谷歌阅读器,注销“推特”和社交网站“脸谱”账号。
“从2011年开始,我终于有一些空闲时间,能试着思考长期(规划),放慢生活节奏,这真令人兴奋,”他说。
不过,新规划执行起来并不顺利。他说,由于生活过度依赖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络,“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一切”。出任新职位以来,利利坚持放慢生活节奏。“我可能不(像先前)那样焦躁不安,不再每隔5分钟查看一次邮箱和‘推特’账号,”他说。
“但我也不喜欢没有它(通信工具)的生活,”他说,“我愿意与朋友保持联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我视‘推特’为观察外界的窗口。”
就通信技术的利弊,利利认为,好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坏的是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工作。
弹性平衡
斯蒂芬妮?马基西现年47岁,是美国福莱公关公司执行董事和高级合伙人。
为兼顾工作和生活,她总是随身携带多部手机和电脑:用Iphone和平板电脑Ipad联系家人;黑莓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则专用于工作。“我可以拿出一部(手机或电脑),再拿出另一部,查看两方面(信息),”她说。
马基西有两个电子邮箱和两份日程表。“我希望私人生活真正属于个人,”她说,“我把事情分开,工作(同事)不需要知道我儿子什么时候玩耍,什么时候去看牙医,那与他们无关。”
马基西一家现住在康涅狄格州达里恩市。她每天早起,打点孩子们出门上学后,搭乘7点的火车前往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办公室。在车上,她掏出黑莓手机、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下班后,她乘坐5点57分的火车回家,吃完晚饭陪完家人后,再次打开笔记本电脑工作。
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偶尔会有变化,如带孩子看病或参加课外活动。有时候她却忙个没完,即使在周末也要工作,又是开着电脑又是查看手机。
“这种生活相当自然,”她说,“我没有不堪重负,也没有疯掉。”
谈及通信技术对她的影响,她说:“它为我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提供弹性。”
皮尤因特网与美国生活项目负责人李?雷尼认为,家庭和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入侵彼此“领地”。“新玩意(通信技术)让这一难题成为关注焦点,”他说。
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萨顿著有《好老板,差老板》一书。他认为,过于畅通的通信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没人真正全神贯注,每个人做的更糟糕,因为他们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他说。
萨顿举例说,甚至有飞行员因为使用电脑而错过目的地,发达的通信技术让人变得“更健忘、更无能”。
职业咨询师克劳斯建议:“无论你是否喜欢,我们确实生活在技术海啸(的时代)……必须想办法生存,让它(技术)为我们所用。”
■相关链接
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自19世纪中叶电报、电话等技术问世以来,通信技术始终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193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为美军制成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1973年4月,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人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
移动通信技术使得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到第三代技术,手机功能不断增强,除通话、短信等常规功能外,支持图像、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处理,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服务。现阶段,全球移动电话使用人数已超过50亿。
电脑网络同样起源于美国军方研究。本着联接多部军用电脑主机、保护国防部机密的目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在1969年成立局域网,成为因特网前身。
1991年,美国3家网络公司组成“商用因特网协会”,把网络推向商业领域,使得因特网实现飞跃式发展。联合国统计,截至2011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20亿。
现阶段,通信方式正向智能、个性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全球多个国家正积极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技术改造,融合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三网融合”后,用户可按需选择通信网络和终端,如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