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法新 |
|
新华社/EPA欧新 |
一件衣服30万元,一个手包20万元……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罗列了这样几个数字,强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首次超越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中国如何成了奢侈品的消费大国?是什么推动着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突飞猛进?奢侈品消费的“中国式”狂热又折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节衣缩食”为奢侈
唐俊是北京一家外企的普通员工,上个月咬牙买了一个标价近万元的GUCCI米色手包。唐俊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刚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不到4000元,为了买这个包,她三个月没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她说,外企公司很注意品牌,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相比套装来说,包可以天天拎,好多年也不会过时,而且拎上它确实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特显档次。唐俊认为,这是自己最划算的消费。
今年28岁的王洛菲身边已有不少朋友成了奢侈品的“瘾君子”。“我的一个朋友,每月工资加奖金不足5000元,却经常穿梭各商场购买奢侈品。她爱刷卡购物,常常透支。为了买心爱的名牌衣物,她出行尽量走路或坐公车,连地铁都很少坐。”
《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洪晃曾无限感慨,她去过的跨国企业,连前台的小姑娘都背着LV的最新款。在一些外企,你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开什么车都是身份和实力的象征,一只不起眼的手袋也许就让你的合作伙伴怀疑你的精力和眼光。于是,连带后勤、前台、助理秘书等非业务人员,也“严格”要求着自己。
这些年轻人都是“富二代”吗?其实不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表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只是学生或“啃老族”,但他们会利用超前消费的方式,比如信用卡透支或借贷款来满足自己的奢侈品消费。他们会用省吃俭用几个月后攒下的薪水去购买价值不菲的名牌包,然后提着这个包去挤公交车。也有一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白领每月会花几千元去买名牌化妆品,很难有余额作为积蓄。还有的人会选择购买一些相对便宜的配件,例如领带、钱包、腰带等,从而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
“差钱”奢侈为哪般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拿出个人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有调查显示,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花在奢侈品上的财富早已超过40%。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在20岁到40岁,而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多在40岁至70岁。
“差钱”的年轻人热衷购买奢侈品,其实是一种悲哀:他们无法过上完整的“不差钱”生活,与生活条件不符的过度消费反而使他们生活得更加拮据。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评价说,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拥有了接近日本人的消费习惯,往往去消费自己根本不认识和不了解的产品,完全以别人的价值判断作为依据,什么贵就买什么。
如今,奢侈品已经不仅仅是成功的附属品,而变成了成功的标志。中国网曾有文章指出,用奢侈品来显示身份和获得认同,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目的。而从本质上说,妄图用奢侈品消费来提升尊严是一种文化自卑。要获得真正的尊重,需要提高的是内涵。
尹韵公说,现今在物质上一部分人的确是富有了,但在心理上还很“贫穷”,因为只想着用物质来装扮自己的外表,改善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富有应是更加注重内在,比如去做慈善来回馈社会,这样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奢侈消费应“量力而行”
“‘未富先奢’的这种消费观无疑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亟须警醒。”尹韵公说。
象征身份的奢侈品也许会成为年轻人奋斗的动力,鞭策他们努力工作。但不想踏实工作,只想图捷径,不劳而获,也会使得有人会铤而走险,付出代价。超前消费,势必负债累累,而向父母不断索取无疑会加重整个家庭的负担。
尹韵公建议,奢侈品消费者不要“惟奢侈品是用、惟奢侈项目是选”,沦为货真价实的“烧钱一族”,要量力而行,更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像个别人那样时时享受到奢侈消费而“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