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李玉的最新作品《观音山》在全国公映,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被影评人寄予厚望。
《观音山》
对导演李玉来说,在经历了上一次《苹果》国内禁映的尴尬后,这次的成绩对她来说会尤为重要。为了争取更好的票房,电影的宣传方使用了一切合乎商业片操作手法的宣传方式,希望帮助观众建立这是一部“商业电影”的认知,李玉同样深知,目前的中国电影观众、市场以及院线都还没有给纯粹的艺术电影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因此,几乎在接受所有采访中,李玉都不断地强调,这只是一个“有文艺情怀的电影,它不是艺术片”。
这二者的区别在她看来很简单,文艺片也是商业片,“在好莱坞文艺片是商业片里的一个重要类型,他们拍了很多的文艺片。”但艺术电影,就要专门在艺术院线里发行了,很多时候,它会带有试验性质,甚至能引发一个电影行业的启迪与反思。
《观音山》沿袭了《苹果》的全明星阵容拍摄的方式,陈柏霖的《蓝色大门》是内地影迷关于台湾青春电影最深刻的回忆,范冰冰的大胆演出为她带来了东京电影节影后的荣誉,而《观音山》里最矛盾的人物常月琴,由很多年没拍过电影的张艾嘉出演。电影的主题曲则邀请到了极受追捧的青年作家韩寒做词,范晓萱做曲。
一向很少为商业邀约写字的韩寒据说是在看完《观音山》后答应免费为《观音山》作词,而院线在看完片后也几乎纷纷增加了排片量,目前的宣传阵势,已经是商业片的阵仗了,当然也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合适的档期,没有各种大片的包围。
但另一方面,这部电影里又有着其他商业片难以效仿的知识分子情怀,和大胆试验的拍摄方法。
或许因为做过纪录片导演,李玉关心的命题一直和沉重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中国这样的导演一直坚持拍摄一个真实的中国——它通常是由灰蒙蒙的天空和轰鸣的推土机构成,并不总是那么光鲜。
李玉把故事的发生地选择在了南方城市成都。李玉的成都,湿漉漉的,镜头拉得更宽,有锦里的年轻歌手,也有外滩1号的现代建筑,还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李玉这次想要探究的命题比上一次的《苹果》走得更远,上一次她还在关注城市在极速发展时出现的一些病态欲望,这一次,她就把触角伸到了二线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关注关于青春的痛,与另外一些导演拍摄的恣意青春片不同的是,她为青春选择了一些更现实的环境,08年汶川地震后废墟镜头的直接切入,让观众意识到失去的可怕,而常月琴(张艾嘉)和观音庙僧侣的对话,已经开始探讨起了生命是什么这种哲学话题。
李玉自己认为在这部作品里思考的这些话题和上部作品的坎坷命运不无关系,那场风波让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将人生中没有价值的东西过滤一下,做最有价值的东西。
《观音山》里的三个人物都有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每个人都有心底不能原谅的人却总是找不到救赎的方法,范冰冰饰演一个小县城酒鬼的女儿,酒鬼的人生除了喝酒就是打老婆,张艾嘉演的京剧老师,则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陈柏霖则对母亲去世时父亲没在母子身边,事后急于娶新太太耿耿于怀。在这样复杂的人物背景下,每个人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还要不断面对新的麻烦,李玉的解释很有意思,她说,“人都是在解决麻烦中成长起来的,什么时候麻烦没有了,也就进棺材了。”
电影没有采用我们平时习惯的叙事手法,和李玉第一部电影《红颜》比起来,今天的《观音山》整个风格已经脱胎换骨,现实新闻片和电影交叉进行,《红颜》就是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在网络上最受网友欢迎,但却是李玉最不喜欢自己的一部作品。如今她希望能够真正拍出电影的魅力,《观音山》里现实和写意的镜头穿插进行,不断前行的列车配上电子迷幻的音乐,数分钟没有台词,纯粹靠镜头剪接场景不断地变幻推进电影情绪,这对观众几乎有很高的要求,抓不住这些细节,可能对电影的理解就会有些偏离。“把人物的关系拍出来,而不仅仅是拍故事”,李玉希望自己能做到尽量摆脱对台词的完全依赖,还原电影最本身的气质,用情绪去讲好一个故事。
电影里也处处可见符号化的隐喻,河水的漩涡以及主角在水下慢慢沉没、还有电影结尾时突然腾空飞出的一只鸟。李玉不担心观众理解不了,甚至要去挑战观众的口味,用她的话说,“他们可以随便解读,电影到这个时候,其实作为导演我应该退居幕后让观众说话了。这些方法都是一个新的尝试,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们能信任我,让我拉着他们的手在这个电影旅程里走一段。”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这在常规商业片里也很少见。观众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对之前信息接收多少对结局有自己的理解。
李玉说自己的下一步作品将会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作品了,或许不会再像现在这样给观众这样多的留白去探索了,但她又补充说,完全商业化也不代表没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