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国检中心)昨天公布,去年国检中心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的珠宝玉石进行的免费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仅为68.94%,较上年76.31%的合格率有所下降。该中心同时公布的报告显示,由于消费者购买渠道不同,珠宝市场目前主要存在三大质量问题,而一些珠宝商提供的“国外证书”更是成为其谋取不当利润的重要渠道之一。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昨天同时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内地黄金珠宝玉石销售总额已超2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出口超过80亿美元。
国检中心副主任杨似三表示,近几年中心在执行珠宝首饰产品质量的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对全国主要城市的主要市场进行监督抽查过程中,被抽检产品的合格率基本都在90%以上,表明主流珠宝首饰市场日趋规范;但是去年国检中心针对消费者主动送上来1552件样品进行免费检测发现,不合格样品达到482件。
杨似三表示,今年3·15活动期间,国检中心将继续在北京、上海等地为消费者免费检测,并把位于北三环环球贸易中心的国检中心总部作为市工商局3·15活动的分会场。免检活动时间为3月12日至18日上午:9∶00-11∶30;下午:13∶30-16∶00。
>>三大问题
国外证书水分大
杨似三介绍,去年国检中心配合政府部门对北京等市场进行抽查,其中涉及钻石产品82件,不合格9件。在9件不合格的钻石中,附有国外证书的有6件,占不合格钻石的66.67%;主要不合格项为分级不准确,颜色级别及净度级别虚高。
杨似三表示,国外检测机构基本上属于商业性实验室,其检测所依据的技术规则参差不齐,与我国所执行的国家标准相差很大。而销售企业却以“国际证书”作为销售的卖点及促销手段,从钻石的级别差异中,获取不正当的利润。
定名错误,以假乱真
产品的标识与实际产品不符合,通常是用一种珠宝玉石冒充另外一种与其外观相似的、更为高档的珠宝玉石,或用合成珠宝玉石冒充同类天然珠宝玉石,达到以假乱真,赚取非法利润。此类现象多表现为石榴石标称为天然红宝石,合成立方氧化锆冒充钻石,合成祖母绿冒充天然祖母绿,合成水晶冒充天然水晶等。
定名不准,以次充好
经过人工处理的珠宝玉石,GB/T
16552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中要求标注“处理”二字或处理方法,但却没有标注。最常见的是对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俗称为B货)或经染色、漂白、充填处理(俗称为B+C货)的翡翠未标明处理方式,当作天然A货翡翠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