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紧缩的市场大背景下,无抵押、免担保的个人消费贷款几近凤毛麟角。潮起潮落,市场上较有声色的“信易贷”、“摩登时贷”、“白领通”、“现贷派”等个人信贷品牌,在信贷之风越吹越紧的当下,越发显得力不从心。
银行异口同声:信贷紧张,非公务员贷款寸步难行
上海的马先生,无不良信用记录,由于资金周转不济,想试着向银行申请一笔信用贷款,名义用途为买车。
以此为案例,理财周报记者走访数家银行。调查中记者发现,昔日的“当天放款”、“3天放款”等快速放款的风声已经不复存在。不论是中资行还是外资行,没有一家回答干脆的。大多数银行的回应是:“额度紧张,只能试试看”。
四大国有行,交行和招行、民生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口同声回绝了马先生此类的无抵押个人消费贷款事宜。车贷业务一向做得红火、政策相对比较宽松的深发展、杭州银行等虽未一口回绝,但也遗憾地表示:“对不起,您换一家银行吧”。
面对送上门的生意,银行显得力不从心。“我们也是打开门做生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将顾客拒之门外,但是额度的确非常紧张,非公务员一般很难拿到贷款。目前仅存的个人信贷是一款针对高端客户的征信卡的活动,且利率非常高。”杭州银行庆春支行的信贷员颇感无奈地拒绝了马先生的请求,并建议:“或许走非银行途径可行性更大。”
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也同样拒绝了马先生的请求。““白领通“只针对公务员、医生、教师等企事业单位人员,还包括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本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如第一财经;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高管,还有律师、会计,以及一些垄断性行业,如石油、水电、煤行业等行业工作者。”该行信贷员黄先生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显然,宁波银行放贷的天平向收入稳定从业者倾斜。
信贷政策一向宽松的南京银行表示:“如果是公务员、
教育、卫生、新闻、广电、出版、银行、证券、保险、电信、航空、烟草、电力、石化等职业,基本没什么问题,顺利的话一个礼拜就搞定了。”
渣打最高可贷30万,年利率高达16.78%
紧缩的个人信贷市场中,稍显宽松的渣打“现贷派”、花旗“幸福时贷”以及东亚的小额信用贷款备受欢迎,走在市场的最前沿。
东亚上海分行信贷员表示,该行信用贷款最高可贷50万或借款人月工资的6倍,二者之中取其低。客户贷款利率由贷款时间决定,半年期到一年的基准利率为6.06%,1-3年期基准利率为6.1%,3-5年期基准利率为6.45%,5年以上为6.6%。在东亚贷款的利率,为相应贷款时间段基准利率上浮30%,外加4.8%的年化利率。故4个时段个人信用贷款利率依次为12.678%、12.73%、13.185%、13.38%。
花旗上海分行信贷员表示,目前政策收紧,“幸福时贷”最多只贷35万,一般只能贷申请人月工资的6-8倍。年利率为7.7%-9.7%之间,根据征信、工作情况以及收入稳定情况来评定,外加每月0.49%的账户管理费。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年后额度稍松,所以“幸福时贷”还正常运作。利率主要根据综合情况来评定,客户提供身份证、6个月的工资流水账单、住址证明、水电煤账单等,一周就有结果,签字后很快就能拿到放款。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渣打的“现贷派”,其优惠广告常年不断。近期各大网站上蹦出来以下广告窗:即日起到2011年3月31日,成功申请并授权渣打银行,将“现贷派”无担保个人贷款拨付至交易商户之账户,尽享7-9折利率优惠。
渣打上海分行的信贷员表示,“现贷派”最高可贷30万,一般只能贷申请人月工资的6-7倍,年息在7.9%-9.9%之间,外加每个月0.49%的账户管理费和每年1%的手续费。如果产生违约现象,每次还会收取39元的催缴费。
现贷派的年息为7.9%-9.9%,每年有1%的手续费,每月有0.49%的账户管理费,以年息最高9.9%计算,加上1%,再加上0.49%×12(月),它年贷款利率最高可达16.78%。
业内称:个人信贷稀缺将导致银行门槛提高
“我行今年总的信贷额度较去年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多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条件下,银行收紧个人信用贷款,甚至取消这项业务无可厚非。然而,随着中资行门槛的提高,部分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名存实亡,使得外资行成了客户心目中的香饽饽。
对此,业内人士称,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做这项业务的银行少了,可能会导致价格哄抬现象,门槛不高,但是可以通过抬高利率、增加管理费和手续费等费用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行长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目前信贷缩紧,各家银行深受影响,几乎所有信贷规模都有限制。但是,银行不会对单个客户进行压缩,对分支行可能会采用轮流调整的策略,而不会在年初就将全年的任务都完成。
该行长同时表示,由于去年年底额度紧张,很多银行去年年底的贷款压着没放,今年年初才开始大规模放贷,导致很多新客户都有压力。因此7-10天放款已经难得一见。房贷紧张带动信用贷款甚至全盘紧张,现在外资行虽比中资行活跃,但从去年也开始收缩。银行以追求效益为目标,如果信贷业务利润理想,银行还是不会放弃。如果照现在的紧缩情况发展下去,恐怕现在活跃在市场上的个人信贷的产品很快都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