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1月份通胀低于市场预期是近期市场大涨的主要原因,但我们认为,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风险偏好的逐步上升才是市场走好的根本原因,而这主要是源于新国八条调控政策出台后对市场流动性的乐观预期。 我们认为,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将继续稳步抬升,大盘将继续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目前,预计该上升趋势可能持续到经济增速下滑风险显现,中期可能会冲击2010年的市场高点。 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显著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5.4%。根据统计局的说法,权重调整对CPI数据的影响相当微弱,这说明春节前通胀压力低于预期。从细项来看,食品价格是前期推动CPI上行的主要因素,这从其同比涨幅可以明显看出;但在2011年春节前,食品价格的环比涨幅并未超出历史同期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通胀压力低于预期。 如果统计局所说的计算结果可信,则权重调整对未来CPI数据影响有限。而且,从非食品价格抬头的角度看,降低食品价格权重在未来几个月反而可能对CPI的上行形成一定支撑。故我们认为,2、3月份CPI再创近年新高的可能性较大,2011年CPI走势仍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未来央行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的风险仍存,预计2011年还将加息两次;而尽管届时有逆回购到期,鉴于压制银行信贷规模的需要和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2月底至3月初存准率上调的风险仍较大。 从1月份的货币信贷数据看,首先,1月份1.04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比2010年1月份同比少增3182亿元,说明央行调控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1月份M0大增,但同时,存款下降致使M1和M2增速出现较大降幅。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有:一是节日备付因素和居民持有现金意愿增强,导致M0增加的流动性难以通过存款转化为M1和M2;二是前期加息和上调存准率等紧缩政策压制了1月份信贷规模,从而压制了货币乘数和货币总量增速。目前还不知道这背后是否还有统计口径调整的原因。 总体上,我们认为1月份货币信贷数据和CPI数据都说明央行前期的调控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但今后紧缩政策难见放松。首先,从通胀角度看,目前只是暂时压制了涨幅而已;其次从2011年16%的M2增速目标来看,目前的增速仅仅是靠近了目标区间;再次,从M0角度看,节前投放的流动性节后一般都会有一个回笼的过程,所以,未来如果公开市场操作央票发行难以放量,则(差额)存准率上调是迟早的事情。 我们此前月度报告中提出的存款大搬家在通胀形势下是大趋势,加息难以持续压制风险偏好。我们认为,随大盘的重心上移,市场的风险偏好还将上升。近期引发市场风险偏好变化的因素,包括大宗商品价格、外围市场、气候、地缘政治、房地产投资增速等,这些因素总体上有利于引起市场风险偏好进一步上升。 短期仍然看好受益通胀的农业相关行业(包括种植、农药、化肥等上游行业,农产品加工类公司)、有色(铜、锡)等资源品以及前期下跌显著的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受益国家大力扶持的水利建设和水泥板块仍值得持续高度关注。与房地产增速下滑风险相关的行业,建议适当降低配置比例。前期市场透支了对中小板成长预期,在加息周期下,中小板面临估值分化,总体仍需要时间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