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国际农产品价格屡屡创出新高,成为1月份当之无愧的龙头,更是加大了市场对CPI上涨的担忧。在农产品表现远逊于其他大宗商品10年之后,农产品是否会接过贵金属的接力棒,继能源危机后,造成全球的粮食危机?短期内,农产品价格是否会持续上涨,进而对中国现阶段高涨的物价构成新的威胁?
长期来看,农产品受供需两方面影响。需求方面,决定粮食需求关键变量是人口增速以及经济增速。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后者决定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由普通的粗粮向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费升级而肉蛋奶的消费占比提高意味着同样的消费数量下更多的粮食需求。近年来正在发生的变化是,中印两个全球最大的人口大国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对肉蛋奶更高的需求。据此推论,长期来看,食品需求将大大高于人口增速。
供给方面也让人沮丧。由于美国长期对农业的补贴,造成了美国农产品对全世界的“倾销”,进而使得部分主要产粮国主动放弃了粮食生产(典型的如菲律宾),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播种面积增长缓慢。据USDA测算,过去40年每年农业播种面积只有0.38%的增长。同时,农产品价格长期的低迷使得对于农产品生产效率提高缺乏动力,特别是政府提供的农业研究项目较少。因此,农业产量得不到提高是必然的结果。从1970年-1990年间,粮食产量年均增速为2.0%,从1990年至今,这一数据下降到1.1%,未来还将降到小于1%。
美国,在为全世界提供了多年廉价的粮食后,终于等来了收获的一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久的将来,作为廉价粮食受益者的世界大部分国家必须用老百姓的血汗钱(外汇储备)去换取比以前贵得多的粮食。而粮食价格直接关系到底层老百姓的利益,是压倒民众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通货膨胀压力下的新兴市场是否还能承受这致命一击?
中短期来看,农产品受两方面影响:其一是石油价格;其二是天气气候。
石油价格暴涨是上一轮粮食价格暴涨的原因。作为石油的替代品,在油价超过100美元时,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近期,美国PMI数据稳步回升,失业率下降,经济复苏强劲。美国原油库存自10年9月来呈下降趋势,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维持石油产出配额不变。在需求增加,供给不变,库存回落的情况下,原油价格保持高位将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一个关键要素是天气因素,2010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席卷全球,造成了全球极端恶劣的气候,使得主要产粮国遭遇了严重的气候灾害。据世界气象组织预计,拉尼娜现象至少要持续到2011年第一季度。这就意味着短期内,石油价格保持高位,粮食库存的减少及恶劣天气的持续将使农产品价格走高得到有力支撑,食品价格将承受继续上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