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上涨之忧 涨价或有20年
2011-01-24   作者:  来源:投资者报
 
【字号

    2008年,“次贷危机”或许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但大宗商品高企的价格也在当年的经济动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当我们发现最近“经济学人总商品指数”(The Economist"s all-items commodity index)开始超过2008年数值的时候,实在让人吃惊。
    当然,我们得承认上述指数并没有包含原油价格,现在的原油价格比起2008年的峰值至少还要低50美元。然而,将近90美元每桶的原油价格,已经足够将美国的汽油价格推高到每加仑3美元以上,也足以让英国的汽油价格达到纪录高点(英国的税收起到更大的作用)。
  原材料价格的走强引发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早期阶段,商品价格上涨是否预示着世界正面临显著的供应瓶颈,而且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新问题?此类瓶颈是否会带来持续的通胀压力,并且促使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亦或是高企的商品价格仅仅是一个泡沫,只是期货市场上投机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而已?

  重建库存

  2011年伊始,在市场投机的最前线,美国交易所的商品期货多头头寸就创下新纪录:根据盛宝银行(Saxo Bank)的奥利?汉森(Ole Hansen)说,一共是185万手合约(这也可能是新年最初几天发生少许获利回吐的原因)。
  但是,把大宗商品的上涨全部都归咎于投资者,仍然很难成立。有不少研究表明,那些不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价格同样趋于上涨并且波动较大,和在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商品并无不同。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商品的消费者似乎都是受到了相同因素的激励。2010年下半年,美联储放出了清晰的信号,将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之后,商品价格就出现发弹。正是这个措施使得大量投机者涌入市场。
  同样,这也使美国及其全球的公司不再为经济的二次探底担忧,并且开始重建他们的库存。

  涨价或持续20年

  长期来看,对大宗商品的投资并非孤注一掷。许多企业会使用“商品生意”(commodity business)这样的术语来形容乏味单调、利润低下的业务。
  “经济学人商品价格指数”的真实值可以回溯到1862年,现在的数值比起那个时候其实已经下降了一半左右。人们已经在生产、寻找以及提炼原材料方面变得越来越有效率。就像法国兴业银行的策略分析师Dylan Grice所言,“当你买入商品时,你卖出的是人类的创新”。
  有人希望商品价格能和生产成本锚定。当市场价格走高到一定程度,将会激发生产带来新的供给;而当市场价格过低,就会导致矿产停工、耕地也会改种其他作物。
  但是反过来,生产成本会是周期性的,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其他商品(诸如原油)。举个例子,过高的谷物成本将会传导到家畜的价格。
  显然,如果处于经济周期的顶峰,消费者极其渴望能够获得原材料,以至于他们愿意支付高过生产成本的价格。
  因此,这一次商品价格上涨,发生在发达国家生产能力有闲置的时期,就可以说明有两件事情至少发生其一:要么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高涨,使得需求长期超过供给;要么是新的供给来源只能通过更高的成本获得。而两种解释都增强了 “商品超级周期”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次的价格上涨可能要持续15~20年。

  两难之选

  短期来看,这对发达国家来说绝非佳音。总体而言,它们是商品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更高的物价将导致通胀,而主要的影响就好比是在给消费者加税。
  消费者的支出费用被政府消减赤字的努力所挤压,这种税实际上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征收”。不幸的是,欧洲人的需求似乎在全球商品定价中无足轻重,因为这个更多的是美国和中国说了算。
  通胀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加明显,毕竟原材料在他们的购物篮中的占比更大。比如,印度的食品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上涨了18%。而让人感到欣慰的唯一理由是大米,这个亚洲消费者最重要的主食,还没有显示出像其他食品价格那样的强势上涨。不过,亚洲已开始实施紧缩政策。上个月中国已经加息。
  如果中国经济急剧放缓,那么大宗商品价格会随之下落。但是,这又绝对不是发达国家希望看到的结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国际大宗商品指数创27个月新高 2011-01-20
· 大宗商品2011年有望延续牛市行情 2011-01-19
· 国际投行唱多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 2011-01-19
· 投行唱多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 2011-01-19
· 2011年大宗商品仍属牛 变量来自政策面 2011-01-1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