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月份,为抑制渐趋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国内宏观金融经济形势渐趋紧缩,继连续“提准”后,“升息”预期又逐渐强化,由此对国内包括货币、股票、商品等金融市场均产生严重冲击,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股市持续单边深幅下挫。尽管如此,商品期货市场则区域性剧烈震荡整理,局部各品种期货价格呈现涨跌互现、强弱各异的对比态势,而以成交量和持仓量为标志的交易规模则呈现止减企稳、并逐渐回升的恢复性扩展特征。
截至1月18日,国内期货市场总成交量和总持仓量分别为695.6万余手和674万余手,较17日分别增量20万手和扩仓9万手。而自1月份至今,总成交量陷于596万~872万手之间增减变化,总持仓量则陷于654万~685万手之间增减变化。
局部而言,上海市场成交量由12日的159万余手逐渐扩展至接近190万余手,持仓量由7日的204万余手扩展至211万余手,大连市场成交量则由11日的164万余手逐渐拓展至270万余手,持仓量由282万余手拓展至295万余手,郑州市场成交量则由226万余手逐渐扩展至234万余手,持仓量由158万余手拓展至166万余手。
综合分析认为,商品市场中长线走势主要受制于自身供需关系影响,宏观调控政策尽管可能改变其短线走势,却难以根本逆转其中长期走势。更加重要的是,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难以阻止中长线产业资本进驻期货市场的步伐,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就紧缩政策对国内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及期货等各个金融市场的作用而言,由于股市资金远远大于期货市场沉淀资金,债券市场是以人民币利率为交易标的的金融市场,而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和租赁都与资金成本密切相关,商品期货市场则以商品期货合约为标的,因此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受紧缩政策影响较重,而期货市场受影响较轻。
其二,就期货市场沉淀资金规模和性质而言,不但资金规模相对于股市和楼市的资金规模而言较小,同时期货市场沉淀资金来自投资者自有资金的比重较大,而来自银行信贷资金的比重较小。因此紧缩政策对商品市场价格走势难以产生中长期的重大影响,也不会导致期货市场沉淀资金大量撤离。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短线剧烈波动,中长期持续上涨,致使商品期货回避风险、投资投机需求明显增强,外围增量资金依然积极进驻,各品种持仓量规模仍将恢复性增长。
其三,紧缩政策对期市局部品种影响有所区别,工业品中,铜、铝、锌、螺纹钢、线材等金属品种与房地产建设密切相关,能源、天胶与汽车行业密切相关,而房贷、车贷等受紧缩政策影响较重,因此相对于紧缩政策因素,金属、能源、天胶等工业品受影响明显,农产品受影响较弱。
其四,经过11月份以来监管层面对期货的监管调控,期货市场资金结构已显著趋于合理,资金性质也由短线投机性资金向中长线产业资本转换,在微观期货市场监管措施不再加重的背景下,期货市场交易规模难以继续大幅缩减。
其五,节前国际金融市场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货币方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压制美元走弱,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依然压制欧元,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升息抑制通货膨胀。供需关系方面,商品价格上涨虽然可能刺激上游生产供应扩展,但由于全球大多数地区遭遇多种自然灾害,不但农作物面临减产,而且工业品生产也面临威胁,由此对供应和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国内政策方面,既要紧缩货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维持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因此,由于利多利空因素相互交织,多空双方对利多利空因素孰强孰弱各执一词,分歧渐趋尖锐,并展开激烈扩仓争夺,致使商品市场短线走势面临多变,也成为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持仓量稳步扩展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