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盘难有表现时,银行股和地产股的抗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由于银行股和地产股估值较低,还具有相当的抗跌性,可能会带来超额收益。
上周五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政府再次高调表现出控制流动性、稳定物价的决心。未来一段时间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还将进一步上调。在此背景下,股票市场在中短期内将难有表现,有的可能也是一些结构性机会。那么,如何选择投资标的,如何操作以做到攻守兼备呢?
注意轻仓操作
这一轮股市的下跌始于去年的11月12日。当日股市暴跌,上证指数跌幅高达5.31%,创出14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当时正值周五,无重大利空。笔者当时发文判断,经过了“煤飞色舞”时代后本轮牛市已经结束,市场和投资者该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从那时开始就建议投资者低仓位操作,对诸如七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等板块的炒作,也需要谨慎。
紧缩靴子随后不断掉下来。继去年10月20日提高基准利率后,央行在12月26日又再次提高基准利率。去年的11月两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12月上调了一次,今年的1月又提高了一次,频率和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目前通胀没有明显减缓的迹象,预计靴子还将继续掉下来,政府还会持续收紧流动性。在投资预期不稳、政策紧缩的大背景下,普通投资者最好采取低仓位、防御型的投资策略。
“吃药喝酒”不是防御
自去年11月的黑色星期五后,股市便阴跌不止,2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下跌了5.28%。其中,有色和证券板块表现垫底,分别下跌11.4%和12.2%。汽车及配件、传媒商业和贸易板块跌幅近10%。市场一般倾向认为医药和食品是防御性板块。但事实并不尽然,在这轮下跌中,医药板块下跌了6.32%,食品板块下跌5.74%,均落后于市场指数。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的防御型品种目前不具备防御特性了呢?一个原因在于,在黑色星期五之前,两个板块都有了可观的涨幅。在通胀不断升高的背景下,两个板块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医药板块上涨了30%、食品板块上涨了22%,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8.9%。估值已经高企,使其防御特征不再。未来一段时间,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降价,将可能使医药板块受压;考察食品尤其是酒类产品的消费,受到通胀的实际影响并不是很大,相关股票可能难有进一步表现。
更受关心的是房地产和金融股。在这轮股市下跌中,机械、房地产、建筑板块出现了正收益,分别达到了4.1%、2.7%和1.5%,银行股下跌2.7%,均表现出了很好的抗跌性、防御性。“十二五”中铁路投资大发展,相关制造业机械将引来了投资者的目光。在弱市下,医药和食品股不大可能再作为防御性品种出现,金融和地产股是否能够作为替代性选择呢?
金融地产股已有安全边际
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密集发布期已过。政府把控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前一段时间密集出台了调控政策,包括提高首付、限制二套房等等,重庆和上海房产税征收方案也已经亮相,下一步重点便落到了执行环节。对房地产板块的恐惧期已过,黑色星期五之前,房地产板块下跌了20%,整体属于低估。政策调控加快了行业整合,优势公司将得到资金青睐。
银行股同样处于估值的底部。大部分银行股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A股价格基本上低于H股价格。例如招商银行AH股有24%的折价,农业银行工商银行AH股分别有21%和16%的折价。在2010年前,银行公司的A股相对于H股基本都是溢价,现在则是相反。尽管有诸多理论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这种现象,但在经济金融越加一体化、资本流动越无障碍的今天,长时间存在这种折价可能性不大。最近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今年将推进国际板建设。从A股大幅折价H股的数据分析,国际板的推出对估值的下拉作用不是很大。银行股也像地产股那样,具有安全边际。
在大盘难有表现时,银行和地产股的抗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笔者判断,在未来一段时间中,由于其估值较低,还具有相当的抗跌性,并可能会带来超额收益。当然,在宏观调控的靴子不断掉下来的背景下,投资者还需要重视系统性风险,注意控制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