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成为中产阶层并不是件令人高兴和自豪的事情。 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说,北京中产阶层(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超过40%。事实上,很多收入达到甚至超出这一标准的人并不认同这个说法。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你才中产阶层,你们全家中产阶层,你们街坊邻居都中产阶层……”的“亲切”问候。 类似欧美电影里有房有车有孩子有宠物的中产阶层生活,在中国并非不能实现,问题在于即使实现了这些,当事人也不觉得自己是中产阶层。对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认为,丧失安全感、稳定感是中国中产阶层群体心理的特点,这同时也是很多人拒绝承认自己属于中产阶层的原因,严格地说,中国大部分具备中产阶层条件的人只能算是中等收入人群。 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在承担了种种社会责任后,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还要面临着房贷、养车、孩子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有房有车的背后,中等收入人群之所以没法成为中产阶层,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财富是不牢固和容易被剥夺的,这使得他们实质上难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无法被认同和形成自己的主流价值观。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收入分配改革“提低、扩中、调高”的方向日渐清晰。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认为,这三项中最难的是“扩中”,因为中产阶层的扩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很多政策恰恰可能存在削弱而非完善中产阶层的效果。 本周公布的个税改革方案再次印证了李实的说法:不提高个税起征点,意味着中低收入人群仍然会是纳税主体,这其中就包括了潜在的中产阶层,不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质上降低了他们的财富积累速度。再比如让全中国人民看笑话的北京治堵方案中,真正为了号牌排队买车的,哪个是高收入人群?无非是略有收入希望过上好一点日子的中等收入人群。 中产阶层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主办的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署名虞崇胜的文章称,当前中国中产阶层发展面临困境,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深层问题。当务之急是要继续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中产阶层崛起的进步意义。 在当代,衡量社会稳定性的重要标志就是中产者占总人口的比重,这就是所谓橄榄形社会。早在1959年,美国的中产阶级就占到人口比例的50%以上,成为社会稳定的国家之一,可以经受比较大的社会冲击。虞崇胜认为,北京的中产阶层比例相对较高,但也不过是30%至4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去年还公布说,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约占总人口的22%。这几个比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CPI持续高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财产性收入渠道稀缺,投资房产和艺术品不光门槛高还受政策或者专业知识的限制——在中国要想靠正当的财富积累进入中产阶层已属不易,保住中产阶层身份更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