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收藏热 商贾盛收藏
2011-01-05   作者:  来源:大河网
 
【字号

    古代锭银

    在我国收藏史上,明代之前,以皇家的宫廷收藏和士大夫阶层的收藏为主。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因为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富商巨贾跻身艺术品收藏行列,商贾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珍稀艺术品的竞相购买,促使艺术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促成了晚明和清初两次收藏热。
  明代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述了当时社会上书画古玩收藏之风的兴起:“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间及古玩。”明末清初大玩商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说:“忆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争而收入。时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所得甚多。”是否拥有古玩、会不会鉴赏,成为衡量商人雅俗的标准,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商人们“不惜重值争而收入”,而古玩商则“闻风奔至”,商贾收藏的情形可见一斑。
  当年财力最为雄厚的是徽商,关于徽商收藏的记载不胜枚举。《书画记》中曾提到的“巨富鉴赏吴新字”,名吴希元(1551-1606年),字汝明,号新字。吴氏好风雅,平时“屏处斋中,扫地焚香,储古法书名画、琴剑彝鼎诸物,与名流雅士鉴赏为乐”。所藏有王献之《鸭头丸帖》、阎立本《步辇图》和颜真卿《祭侄稿》等巨迹,吴希元共有子五人,以凤字排行,“故时人呼之为五凤,皆好古玩,各有青绿子父鼎,可见其盛也”。徽州的朱芝台,曾将青绿铜器一宗售于“五凤”,得一万六千金。詹景凤谈及徽商鉴赏风尚云:“吾族世蓄古书画”,对于宋元名家作品,他们“每一轴价重至二十余金不吝也”。
  汪道昆《太函集》里也记载了一些徽商的收藏情况。如吴伯举,贾于扬州,“脱遇法书名画,钟鼎敦彝,辄倾橐购之,不遗余力”。陈长者,“居常屈首抱几,自六经以及百氏无所不窥,凡金石古文、名家法帖,手摹指画,务得其真,无所不习。绘事则自皇唐以迄胡元,名品则自宗器以迄玩物,无论百金之价,什袭之珍,无所不购。”寄籍嘉兴的歙人汪玉是晚明著名收藏家,其祖父汪怀荆和父亲汪爱荆均为徽商,家有凝霞阁、墨花阁储藏书画古玩等。汪玉家族所藏书画古玩甚丰,江南著名鉴藏家董其昌、李日华等均曾前去观赏。汪玉继承了家族的大量艺术藏品,并不断与嘉兴其他收藏家如高明水、项德新,交易人王越石等进行交换或买卖。
  商贾收藏自然免不了附庸风雅之嫌。商贾虽然有钱,但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身份欠雅,他们不惜重金购买古玩字画,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包装”。《万历野获编》中说:“比来则徽人为政,以临邛程、卓之赀,高谈宣和博古,图书画谱,钟家兄弟之伪书,米海岳之假帖,渑水燕谈之唐琴,往往珍为异宝”,对徽商的收藏行为颇有微辞。但商贾中也不乏富收藏、精鉴赏的人,如苏州商人归希之,趁明清易代之际,购买了不少唐宋名迹,拒绝售给官家和财主,不少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往,而经他鉴藏过的墨迹,很少有赝品。
  附庸风雅也罢,真心赏爱也罢,晚明清初商贾的收藏活动,使艺术品免遭散佚和损毁,在传承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上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手串的玩赏与收藏 2011-01-05
· 糖纸收藏:充满了温馨甜蜜的记忆 2011-01-04
· 竹雕艺术品的收藏与保养 2011-01-04
· 专家:最好涉足自己熟悉的收藏品 2011-01-04
· 上海世博局收藏世博获奖作品 2010-12-3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