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疯雅”,是指风雅基础上更甚一筹的专注、痴狂。实际上,无论是衍生化的普通投资产品,还是兼具鉴赏价值与投资价值的投资性藏品,疯狂历史从来就是连贯中西。固然,坊间流传着若干高人得意地游离于名、利,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随心所欲境界的轶事——但这份随意和潇洒,更有许多“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炮灰”案例打底。
要做“疯雅”藏书人,自然不能是纯粹的书痴,不能只买不卖,不能只收藏不更新(用更好、更富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不同版本替代原有藏品),不能不懂图书,不能不精通图书版本等方面的掌故,不能不如娱乐新闻八卦记者一样熟知各领域知名大师的“那些事儿”……
《疯雅书中事:21世纪淘书的策略和视界》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曾著有大量图书集藏方面的畅销书,并藉此入围美国国家书评奖决赛,被誉为“关于书之书的权威作者”。在这本小书中,他介绍了从淘书、读书、藏书到图书藏品交易等多个层面的重要常识。书中间,穿插有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与多位“疯雅之士”的交流故事,或后者们的奇闻趣事。
全书开篇,作者就向刚入行的藏书人提出建议,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预算下行事。图书所具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实质上是含混不明、变化不断的。超出自己能力的投机,在图书藏品领域,所可能遇到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领域。
换句话说,不懂书、不爱书的外行,只能在图书藏品领域看看热闹,否则轻率出击,上当受骗被套牢,那算是很轻的“惩罚”了。比如,虽然都说基于买卖双方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买家很可能会以极低的价格淘到珍奇的藏品,但图书藏品与其他具有鉴赏价值的藏品不同的是,许多品种的图书因其观点、风格,注定只是一个时代的“宠儿”。如1932年获得诺奖文学奖的高尔斯华绥,笔下的上层中产阶级就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很难在当代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
反之,若只是纯粹的书痴,为物(心爱的图书)所制,大概也就适合在自家书房里神游,也不太容易成为顶尖的淘书人,不能修炼到“疯雅”的程度。
聪明、合格的书商和藏书高人,绝不止于淘书、读书,然后将书束之高阁,等到有机可乘的时候出手交易。藏书的“疯雅”,很重要的一环在于对书籍进行认识,对藏书品种进行分类、整理,不断提高对各种、各版本书籍的全方面评价水平;继而,再发展到对某一本具体的图书,都能清晰地掌握其发行量、出版状况、作者动态、泛黄程度、环衬等情况……接下来,人们来到书市、书展、旧书市、图书拍卖等交易活动,才可能实现精明的淘书。
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回答了一个颇为藏书爱好者们关心的问题,淘书究竟应该买品相好,或者不好的图书?通常而言,在有多个待买同类品种的情况下,疯雅藏书人应当选择“身体健康状况”好的图书。但说到“通常”、“一般”,就有例外,曾被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买来作为学习读本的《柯卡姆语法》,历经辗转,林肯用过的那一本最终成为美国国家藏书,品相已经糟糕——这说明品相原则,并不是淘书必须遵循的首要铁律。
最好的藏家,或许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多藏书者,而是基于个人学识和鉴赏水准,对某一门类的精品图书的悉数收藏者。而最特立独行的图书收藏家,就是书中提到的罗兰德·康姆斯多格,他不满足于只是拥有自己喜欢的书籍,而是要进一步穿梭于美洲大陆,与他仰慕的作家们面对面地交谈;此君还疯狂到对喜爱的图书大量购买的程度,只要喜欢的书,就买好几本,有时甚至是上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