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 iPhone 4”捧上了天
2011-01-04   作者: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字号

    一对重庆的新人,结婚时没有买婚戒,而是买了一对iPhone 4(苹果公司第四代手机)。在他们眼中,手机竟然可以代替“一颗永流传”的钻石。
  一名大学生,为了拥有一部iPhone 4,从青岛往返北京,来来回回在火车上站了近30个小时。
  在网络论坛上,“你是否想买iPhone 4”,已经和“你是否想买房”一样,成为热议的焦点……
  如今,和iPhone 4这个小小方形手机相关的话题,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现象,恐怕是“苹果之父”乔布斯也没想到的。

  消费者不惜代价,照单全收

  2010年12月一个周日的上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赶到位于北京市三里屯的苹果直营店。店内人头攒动,每位店员身边都围着三四位顾客,争相询问iPhone 4的相关情况。“现在没货了,明儿一早您来排队,说不定能买到。”店员解释着,顾客们却不买账:“明天周一,大家都要上班,谁有工夫来排队?”“那您可以到我们的官方网站上订购,不过平时也没货,到凌晨零点刷新,说不定能订上。”听了店员的话,不少顾客都失望地转身离开。
  记者向店员追问,是否有其它购买途径,他犹豫了一下,指指几个徘徊在店门外的中年男子:“那些‘黄牛’(靠倒卖商品赚取差价的人)手里有货,可以找他们买,但是要加几百元钱。”
  走出店门,一个“黄牛”马上走到记者身边:“要iPhone 4吗?现货。”原价4999元的机器,他要价6000元。记者以价格太高为由,正准备离开,却看见刚才还在店里咨询的一位顾客已向“黄牛”掏出钞票。
  中国联通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作为iPhone 4的唯一签约商,他们目前的售卖都需要提前预约。“一般得等一个月左右。我有一个客户,11月初就下了订单,这都12月底了还没有拿到(手机)。”
  而在接连走访了中关村几家标着“苹果专卖”的店铺后,记者发现,这里销售的iPhone 4多为水货(未经过原生产厂家指定的销售代理进行销售的产品,与行货对应),价格接近6000元。其中,香港货居多,也有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机器。
  iPhone 4是一块大蛋糕,为了分一杯羹,卖家们想尽一切办法,消费者则不惜代价,照单全收。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9月25日登陆中国大陆,在货源持续紧张、很多用户购买国外水货的情况下,iPhone 4大陆行货及运营商签约机器的销量仍超过100万台。
  iPhone 4还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商务礼品。记者在中关村对前来购买iPhone 4的客户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结果,超过三成顾客都表示,之所以着急购买iPhone4并非为了自用,而是出于商务送礼的需要。
  54岁的杨先生是某公司的老总,与记者见面时,他的办公桌上就放着一部iPhone 4。“我家里还有两部呢,都是别人送的。送礼的人说,这是高科技产品,现在特别火。”杨先生拿起iPhone 4,给记者比划起来。正说着,电话突然响了,他从怀里掏出另一只手机接了起来。通话结束后,杨先生看着记者疑惑的表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平时要打电话、发短信,我基本上还是会用原来的手机。iPhone 4太复杂了,我还不太会用。我知道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样,拿一部,用一部。”
  很明显,在杨先生眼中,iPhone 4已被符号化了,拿着它,至少说明自己没落伍。

  大多数人是为了面子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追捧iPhone 4?对外经贸大学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侠告诉记者,这其中虽然不乏苹果产品的“粉丝”,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盲目跟风。
  喜欢“苹果”的人大多是些科技迷,热衷于体验真正的高科技。王靖从七八年前开始使用苹果产品,如今,从mp3、mp4到手机、电脑,他已被“苹果”全副武装。“但若想体验‘苹果’的全部功能,得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很多人其实是做不到的。”王靖向记者推荐了一则动画短片,它用幽默的方式调侃了那些盲目跟风的‘苹果’消费者:一个人走进手机卖场,对店员说:“我要一台iPhone 4。”接下来,便是店员与他的对话:“抱歉先生,iPhone 4没货了,我给您推荐一款功能更强大的手机吧。”“是iPhone吗?”“不是,但它的性能更好。”“我不要。”“它的价格更便宜。”“我不要。”“请问您为什么一定要iPhone 4呢?”“因为它是iPhone 4,它很好用。”“您知道它好用在哪里吗?”“不知道……麻烦你给我一台iPhone 4。”
  当记者向对朱明侠复述完这则短片的内容,她哈哈大笑:“虽然有些夸张,但这的确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风、从众心理。它表现为别人怎样我就要怎样,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有时甚至会不计代价地去实现它。”采访中,朱明侠不止一次地提到“面子消费”:“这是目前中国消费市场一个明显的特点,不少人都觉得,能拥有一件热销又稀缺的商品,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拥有得越早越有面子。”
  贾玲的iPhone 4已经用了半年了。“我应该是全北京最早用上iPhone 4的10个人之一。6月24日,它在国外刚上市,我就开始研究该怎么买;7月初,我花1万多买到了当时中关村仅有的3台iPhone 4之一!”她的语气中不乏骄傲,“有人觉得我是冤大头,但我觉得这钱花得值,因为我比他们早用了好几个月!”但随着拥有iPhone 4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新鲜感也消失殆尽:“听说iPhone 5快要上市了,它一上市我就会换掉(iPhone 4)。”
  据记者了解,很多买iPhone 4的人,是在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后,跟风购买。在某银行工作的景怡给记者看了她在前几天朋友聚会时拍的照片,照片上,7台iPhone 4一字排开。“那天参加聚会的朋友,人手一台iPhone 4。”据景怡介绍,她和其他4个人都是看到朋友用,挺羡慕,一冲动就去买了。
  广州的一名女大学生告诉记者,她是拿着向父母借来的数千元钱在网上下的订单。“为了一个手机透支消费,值得吗?”记者有些不解。“手机和化妆品、服装一样,是潮流的一部分。”这名学生回答得毫不含糊。

  白热化的运营商之争

  iPhone 4的热潮,充分暴露了我国消费群体的盲目性,而另一方面,更值得关注的,是由此而引发的运营商之间白热化的竞争。
  互联网专家、红麦软件总裁刘兴亮告诉记者,2007年,苹果公司刚打算进军中国市场时,最先找到的是中国移动。“他们很看重移动庞大的用户群。”可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分歧,使双方的谈判最终破裂。
  2008年,iPhone的全球销量达到1800万部,中国大陆在只有水货的情况下,仍拥有了超过100万名用户。当年9月,联通开始和苹果公司接触,并开出极大的优惠条件,最终与其达成了合作协议。
  “iPhone装上移动卡,无疑当今一大傻……”2010年11月,联通向自己的iPhone客户群发了这条短信打油诗,借以讽刺iPhone 4与移动2G网络不匹配、无法体验3G服务的现象。除了讽刺竞争对手,联通还采取了多种手段配合销售:设计多种预存话费送iPhone 4的套餐;在网站及营业厅开设iPhone专区等……这些举措也的确收到成效:目前,已有逾60万用户在联通签约购买了iPhone 4,还有20万人已预约。
  面对这样的场面,移动后悔不已。为减少用户流失,他们想尽办法:由于iPhone 4使用的是迷你SIM卡(用户识别卡),他们于是推出免费剪卡业务;在部分营业厅设立iPhone客服专席,向用户提供咨询……移动在竞争中的最大筹码,是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服务,而这也确实让很多iPhone 4用户左右为难。甚至有不少用户,最终选择了随身携带两部手机。
  用户的举棋不定,为“黄牛”带来商机:他们通过预存话费的方式从联通买来iPhone 4,然后机卡分离,一面将“裸机”高价售出,一面将含有预存话费的电话卡卖给联通用户,赚取双重利益。
  联通很快推出应对“黄牛”的新举措:对12月1日后购买联通iPhone产品的用户,自入网次月起,将每月核实用户所购通信服务、手机卡、 号码及iPhone终端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生机卡分离使用的情况,则属用户违约,联通有权取消对用户的优惠政策,并对用户号码作停机处理、对iPhone终端进行锁定。
  此举一出,立刻引发极大争议。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布的《移动电话机定制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定制话机不得锁定网络,应允许消费者选择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提供的同制式网络服务,并能实现基本的通信功能。联通此举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12月2日,工信部正式表态,要求联通尊重和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完善服务协议,提高服务质量。中国消费者协会首席律师邱宝昌也表示,联通此项规定涉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的某些条款相冲突。
  “虽然联通的初衷是打击‘黄牛’,却最终伤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就像不久前的‘3Q之争’(360和腾讯QQ),商家其实是在逼用户做出选择,但他们无权这样做。”刘兴亮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运营商间的竞争,应主要在改善服务、保证信号等方面,而不该将竞争的筹码押在某款手机上甚至用户身上。短期来看,这也许确实能为运营商带来可观收益,但其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毁损,却是长期的、不可磨灭的。”

  我国高端品牌市场还在初级阶段

  iPhone 4为何在中国引发出这么多问题?在刘兴亮看来,这场热潮背后的运营商之争反映的是我国电信市场的不成熟。“目前的情况是,没有一家运营商能尽如人意,消费者必须在网络和服务这二者间进行取舍。消费者的两难局面,阻碍了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即使是iPhone 4这样的明星手机,也无法有效推动。”
  品牌专家朱明侠则认为,相对于LV、香奈儿等欧洲老牌奢侈品,iPhone 4是美国打造的“麦当劳化”的新品牌。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价格不很高,普通人也能买得起,但在同类产品中又比较高端,品牌效应很强,更容易引发市场的追捧。在朱明侠看来,一些消费者对于iPhone 4的盲目跟风,是中国高端品牌市场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
  “国际知名的高端产品进入中国只有20年,还处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炫耀性消费阶段。第二阶段是欣赏性消费,这种消费会趋于理性,更多地追求品牌的文化内涵。而第三阶段,则是追求体验的服务性消费阶段。随着国际品牌的不断进入及消费者收入的逐渐增加,我们的市场选择会越来越多,消费心态也会日趋理性、成熟。到那个时候,类似iPhone 4的热潮就会较少出现了。而我认为,要走到这一步,中国至少还需要10年。”朱明侠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霸王龙牙打造的iPhone 4 2010-12-13
· iPhone 4,为何如此迷人 2010-10-14
· 联通清理无WiFi功能iPhone库存为iPhone 4铺路 2010-07-28
· 苹果召回iPhone 4可能性不大 2010-07-16
· iPhone虚增贸易顺差是“错觉” 2010-12-2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