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鸣的写意红梅《清韵图》
拍卖场上一幅25万元成交的中国画,最初从画家手上卖出是多少钱?答案是3万元。在日前举行的北京中国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鄂籍画家徐世鸣的写意红梅《清韵图》实现了这样的翻番,但徐世鸣认为,光画价涨了还不够,他更希望附着于艺术品上的文化价值也能“水涨船高”。
徐世鸣是齐白石第二代弟子,笔下梅花潇洒飘逸,自成风格。这幅《清韵图》最初以3万元出手,摆上保利拍卖场时,已经是12万起拍、估价15万到18万了。徐世鸣介绍,几个回合后,一位据说来自苏州的IT业买家掏了25万将画收入囊中,这个价钱在湖北当代中国画拍卖价中名列前茅。
这不过是艺术品拍卖场上反复上演的“升值神话”之一。上月,傅抱石的《琵琶行》就在一次拍卖中以7008万港元成交,湖北本土油画家冷军的作品《肖像之像—小罗》也于不久前以3136万人民币高价成交。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它们初次出手价其实很低,买家通过“翻炒”让艺术品升值而获利,无论一幅画或者一尊雕塑,在拍卖场上都成了商品,它们与“价格虚高”的炒作越来越近,和艺术品位、艺术鉴赏则渐行渐远。
徐世鸣对这种现象也颇为无奈。他认为,作品从艺术家走向拍卖场,不应仅仅带来价格变化,更要展示出艺术品本身的风采,“拍卖中的收益是卖家的,艺术家一分钱也拿不到,但拍卖仍不可或缺,它能让更多人关注艺术家的创作。”他希望人们不要把目光盯在《清韵图》卖了多少钱上,而是从这些走上前台的艺术品中获取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