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负利率不是加息的前提条件,但是长期负利率显然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和财富的公平分配,也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我们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工具中,数量型手段还有实施的必要,存款准备金率也还有提高的空间,但价格型手段更有必要。第一次加息已经意味着加息周期的到来。而近期种种迹象表明,央行加息压力在逐渐加大。
加息有助于降低通胀预期
之前我们把本轮CPI上涨更多地解读为结构性通货膨胀,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较大,而非食品价格基本稳定。而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气候因素、成本上升造成的,流动性充裕的因素位居其次。在这样的判断下,加息也不能解决物价上涨主要矛盾。
但是现在通胀正向全面通胀演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食品价格上涨,CPI非食品价格环比也连续两月提高。可见,流动性过剩的因素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改委等部门调控物价的一系列措施都是针对供给方的,而解决需求方的问题就是回收流动性。除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外,提高利率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提高利率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其次,提高利率有助于缩小负利率,引导资金向银行回流,降低居民投资性、预防性需求的总量。
除了实质作用外,加息也表明中央的态度,有利于消化通胀预期。原来只是管理通胀预期,现在是既要应对实际的通胀,又要管理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两面受敌,管理层自然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价格管制是出手打击实际的通胀,而加息则更多的是着眼长远,消除通胀预期。
回收资金渠道受阻
从回收流动性的工具来看,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首先,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需要时间。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已经创出历史新高,虽然理论上仍有上调空间,但囿于两点,一是来自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诉求,二是时间上需要有个缓冲,要留给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表的时间,以避免在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上引起较大的震动。
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针对外汇占款激增的事实,二者存在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央行不会立即再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除非11月外汇占款数据大大超出预期,而在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股市剧烈波动的条件下,外汇占款增速有望减缓。
从另外一个回收资金的渠道看,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的央票连续几周走低,3月、1年和3年央票均创出地量,显示商业银行的加息预期十分强烈。在央票发行遇到阻力时,央行为回收流动性势必要在利率上做出妥协。
经济活力增强 加息阻力减小
央行在10月份敢于加息,足以证明中央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天平上更多地倾向了后者。因此,判断未来央行加息节奏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应该从更多的关注经济增长演变成更多地关注通货膨胀。
判断加息的节奏,应该观察两个主要指标,一是CPI,二是资产价格泡沫。由于明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较大,消除资产价格泡沫也是循序渐进的,而廉价货币是泡沫之源,因此从现在起至明年上半年再次加息几乎是确定无疑的。
当然,加息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而经济的走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数据显示,11月份PMI由54.7上升至55.2,生产、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显示经济活力继续增强。既然经济活力继续增强,那么加息的阻力将大大减小。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近期加息压力增大。就中期而言,我们认为还有较大50-100BP的加息空间,但负利率不会消除。
负利率不会消除
近10年我国出现负利率的情况有两次,第一次是在2003年底-2005年初,第二次是在2007年初-2008
年底。
第一次是出现负利率11个月后才加息,并且只加了一次,这与当时的GDP处于小的下行周期有关。而第二个时期在2007年初到2008年底,央行在这个期间的前期连续加息,而当时GDP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明显过热,但预期到经济将下滑时,央行就停止了加息。
当前至明年,我国经济处于一个自然修复的阶段,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减弱,政策刺激的后果正在缓慢消除,经济增长中枢是在下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息又是有限度的,即虽然要打击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但也要顾及经济增长。况且,在历史上,也不是主要靠央行主动加息来使利率高过CPI来消除负利率,而是CPI的回落导致负利率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