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的交易一般都具有两大特性:1,天生就是国际市场;2,天然造就金融工具。这两个共性特征决定了大宗商品的市场供求必然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化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并直接受制于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衍生证券市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多层次性和金融化的属性。大宗商品的交易模式从传统的产—供—销变为产—囤—供—炒—销,多了“囤和炒”,金融化的多层次供求介入,并逐渐取代实体经济的供求成为价格波动的主导力量,价格波动的幅度因此升级。原油价格的供求结构已经变了,其他大宗商品也亦步亦趋,时至今日,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区间主要取决于金融化的供求。 金融化的供求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储备性的供求,国家和企业都会有一定的战略性储备,表现为囤积或库存,对库存的管理必然引入金融化的避险性交易,以追求储备性库存的保值和增值。 其二是交易性的供求,在金融市场上,任何避险的工具都具有交易的属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投机行为,于是纯粹交易性的供求通常会在“避险”的名义下产生,交易的风险和频率逐步升级。 其三是衍生性的供求,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上,任何囤积的商品都可以作为或被用作衍生交易的基础投资工具,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分割创造交易。这就使囤积的商品和投机的炒作构成为供求双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供求和战略性储备的供求,发展成为多层次的金融交易。于是,现代理财市场中多样化的产品设计开始进入这个领域,通过“挂钩(Link)”等交易方式把大宗商品引进衍生性的交易。 上述三种金融化的供求决定大宗商品交易的价格波动,实体经济的供求变动从此退居次要地位,逐渐成为金融交易的借口。无论是储备性的供求,交易性的供求,还是衍生性的供求,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大宗商品交易的不确定性上升,价格波动的幅度增大,市场交易的风险放大。相对于实体经济的供求而言,金融化的供求兴风作浪,翻云覆雨,会使价格波动超出人们可预测的空间。 金融化的交易在国际化的市场中必然受制于美元的走势,在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之时,大宗商品交易的价格动态也相对平稳,在美元汇率剧烈变动之时,大宗商品交易的价格波动就如同火上浇油,更为剧烈。这时美元就好比金融交易的杠杆,使大宗商品的金融供求剧烈波动,为大宗商品市场增加了一个新的机制:美元风险的对冲机制。这个机制是在美元脱离黄金之后产生的,在本次金融海啸中表现到极致,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在过去十几年再度升级,原因就在于美元汇率的不确定性。 实体经济和美元汇率就像跳绳的两端,金融化的交易在跳绳的中间,两端的轻微波动传递到金融交易会形成惊涛骇浪,所以,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化程度越深,价格波动区间的不确定性就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