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来袭:财富放哪儿?
2010-11-17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财富的缩水、资产的贬值,我们何去何从?对此政府部门虽已有所行动,但未来或将更为复杂的形势和风险将给决策层带来更大的考验,百姓财富的缩水显然与藏富于民的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创全年新高。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整个10月价格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贡献率在74%。其中,蔬菜上涨31%,水果上涨17.7%。
  严峻的现实让人担忧。面对记者关于全面通胀是否来临的提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给予否认,他给出的解释是,这次价格上涨是结构主导型上涨,非食品类价格开始上涨值得关注。

  通胀已至

  对于每次统计数据发布会上的必答题——今年物价调控目标能否实现?盛来运这次并没有直接作答,只是强调物价上涨压力和宏调压力加大,实现全年价格调控预期目标,“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
  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今年物价指数将比3%略高。这是发改委首次表态全年CPI可能高于之前设定的目标3%。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全面通胀要看怎么理解,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大部分指标都在上涨且势头明显,最重要的是食品价格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大。”
  在财经评论员叶檀看来,全面通胀已经来临,她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从10月PMI、原材料购进价格、资产品价格以及信贷发放量来看,共同构成了通胀上升,形成压力的基础,目前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全面通胀。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则对统计局的说法进行反驳,他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我不同意统计局认为通胀是结构性通胀的看法,”通胀的一个表示是物价的上涨,这种上涨带有传递性,目前从物价上涨可以看到通胀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纠缠于是不是全面通胀不是关键,通胀就是通胀,哪有什么结构性的通胀?”

  被低估的CPI

  11月9日,一篇题为《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报告引起轩然大波,此文作者为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徐奇渊博士。报告认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前一段时期3%左右的CPI,与城镇储户对物价的满意程度形成较大反差,五年中, CPI大约被系统低估7%。
  10日,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庞晓林发表报告,认为这一结论是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
  叶檀向记者表示,“CPI被低估是肯定的,但7%有些勉强,物价上涨主要是今年看到的,并不是这几年一直这样,如果真是7%那就不得了了,在取样过程中或者在涉及权重过程中确实有失之偏颇之处,CPI数据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质疑了。”
  贺军认为,差异主要是由于决定CPI的“篮子”不一样引起的,百姓和统计局的“篮子”不一样,所以差异在所难免,他强调,中国CPI的构成显然是有问题的,比如房价因素考虑不够。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低估了2个百分点,如果公布的数字是4%,实际就是6%。他认为中国可以承受4%-6%的通货膨胀。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通货膨胀已经开始起步。

  财富放哪儿?

  目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5%,负利率格局进一步拉大至1.9%。数据总是显得抽象,那么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一万元存入银行,一年后只能购买相当于现在9560元的商品,加上一年定期利息250元,亏了190元,活期储蓄则会亏损更多。
  财富的缩水、资产的贬值,我们何去何从?贺军显得较为悲观,他告诉记者,投资房地产、黄金白银的门槛较高,于普通百姓来说不切实际,“普通百姓面对通胀无处可逃。”
  叶檀也认为民众自救的方法较少,除了投资理财就是增加话语权,她对记者表示,通胀显然不是稳定的经济环境,也是不公平的环境,政府有责任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无缘无故财富怎么就缩水了?对抗通胀单单靠民众理财肯定是有问题的。”
  生活要继续,面对物价的上涨,“团购族”、“海囤族”纷纷涌现,各地也不乏恐慌性抢购行为的出现,各地政府也是采取了相关措施维护稳定。据悉,广州、山东、内蒙古、温州、宁波等地实施了“临时生活补助与CPI挂钩联动长效机制”,福州更是打响了“蔬菜保卫战”,实施蔬菜“限价令”。
  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也曾表示,为控制物价涨幅,各地民政部门相继宣布发放临时物价补贴,以缓解近期粮食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体带来的生活压力。
  有分析称,明年通胀形势可能更为严峻。中国社科院公共管理与政府政策所博士马光远认为,两年内CPI回3%以下基本无望。目前看来,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不及时采取,恶性通胀将成为离弦之箭。
  11月16日起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有可能进一步实施紧缩政策,回笼流动性、冻结热钱;七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政府部门虽然已有所行动,但未来或将更为复杂的形势和风险将给决策层带来更大的考验,百姓财富的缩水显然与藏富于民的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通胀催热纪念币投资 2010-11-17
· 抗通胀 稳健投资选银行理财产品 2010-11-17
· 欲与CPI试比高 银行理财新品打"抗通胀"概念 2010-11-17
· 防通胀 勿伤农 2010-11-17
· 治理通胀要找准穴位用好力 2010-11-1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