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拉动需求、需求带动供给的凯恩斯幻觉下,“量化宽松”似乎成为当前拯救全球经济的唯一稻草,推动大宗商品接连创下年内新高。
然而,面对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各国内生增长动力的疲软,笔者认为,单一片面的经济政策已不合时宜,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政策对抗将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市场的主要矛盾。在两大阵营政策重新定位的过程中,大宗商品市场或将演奏一曲不和谐但精彩绝伦的乱世乐章。
美日量化欲罢不能,欧盟蓄势等待契机。中期选举的落幕俨然增大了美联储的印钞速度,美国政府的真实用意无非是想在全球经济中争取更大的份额来加快自身经济的复苏进程。而面对礼坏乐崩的金融市场,日韩等国俨然无力回天,汇市干预也好,资本管制也罢,只不过是在全球经济遥遥无期的复苏进程中寻求自保。而仍处债务深渊的欧盟蓄势待发,对于流动性的泛滥决然不会置若罔闻,而且欧元、英镑的“蠢蠢欲动”也必然要求欧洲央行缩小紧缩政策后续的空间和时间。
笔者认为,纷繁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新的经济政策主线来引导和规范,大宗商品更需要新的游戏规则来化解理不清的“惆怅”。
海外经济世风日下,国内政策“游刃有余”。在缺乏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背景下,海外量化宽松政策怂恿着输入型通胀不断侵蚀新兴经济体的耀眼光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新兴国家的苦苦抗衡无外乎出台加息等“资敌”政策,抑通胀等“惠民”政策亦力不从心,落入华尔街陷阱的概率较大。这渐渐形成了一个舆论怪圈:紧缩政策出台必然拉开经济滞胀序幕。
在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的中国,政策运行区间相对较大,形势明显好于预期。这主要得益于政府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首先,保持对热钱的高压打击态势(不惜出台加息等敏感价格型货币政策);其次,加大对金融、地产、税收等政策调控力度;再次,稳定物价,节能减排,有效降低重要矿种对外依存度。
笔者认为,在包容性增长的前提下,国内多元化的调控政策将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走向,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还能有效抨击海外量化宽松带来的部分不良冲击,保证平抑物价等惠民政策的有效实施,抑制经济泡沫的过度扩张。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极度不完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需要一种新的规则来重新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国内更需要继续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等多元化调控,重新厘定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二元稳定坐标”,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短期内仍难以遏制美国量化宽松的冲击。
笔者认为,商品市场正处在海外量化刺激与国内调控两大基本面的纠结之中,同时国内10月份CPI破4%概率较大,国内市场不排除短期内震荡、甚至回调蓄势的可能性。但中长期来看,外围市场过于强大,商品市场还会出现一波强劲的上涨以回归量化宽松——当前最大、最根本的基本面。此外,11日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或将彻推倒量化政策的多米诺骨牌,进一步放大商品市场的上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