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运营层面盈利几成定局,实现整体盈利也大有希望。而世博对上海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城市历史性转型带来资源和契机。
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落幕了。
“来我们馆参观的人数超出我们的预期”,世博民企馆馆长孙军掩饰不住喜悦告诉本报记者,截至10月28日,民企馆参观人数已超200万人次。
200万这个数字相对于参观上海世博会的人数只是沧海一粟,截至10月29日,世博园区参观人士已突破7000万人次,到世博会结束时有望达到7200万人次。
这将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综合性展览。此前,历史最高记录是日本大阪世博会的6422万人次。
相较大阪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用更小的面积吸引了更多的人,这带来了巨大门票收益,加上世博赞助费用、特许商品销售收益等超过预期,上海世博会运营层面盈利几成定局。
按照上海方面的计划,世博运营投入约106亿元,而运营收入则包括门票收益,赞助费用、特许商品销售收益等,大体上可以实现运营层面“不赔不赚”。
对于世博建设和土地拆迁等更大层面的投入带来的回报,也即将在未来的日子内体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土地将带来巨额财富,这将使得世博场馆的建设和前期拆迁费用也被冲抵,世博实现整体盈利也大有希望。
对于上海,世博或有更大的意义——促进上海城市产业转型。
目前,围绕后世博的开发已经开始。据悉,上海十二五规划已将世博园区开发列为重点,“使之成为上海国际化新地标”,共同构成上海沿黄浦江产业带。
“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1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一句话,或许预示着世博会红利的收获才刚刚开始。
世博运营层面确定盈利
上海世博会落幕之际,账本的盘点引人关注——这届世博盈利了么?
本报记者先后咨询三位世博相关官员,均表示尚未统计这方面数据。此前,对于世博是否盈利,上海方面一直较为低调,表示目标是“不赔不赚”。
据了解,世博会收入来源主要包括门票、园区内餐饮及商品销售、中外企业赞助、世博会特许商品销售等。
“这当中,门票收入的利润将占运营资金的50%以上;第二部分利润来自赞助商及全球合作伙伴;第三部分利润来源于延伸产品销售利润,其总销售额将达50亿元。”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顾问黄耀诚解释说。
按照世博局的初步估算,运营层面将有106亿元的收入,而上海世博会运营总投资也是106亿元。
门票收入方面,假设7200万人按照7200万张门票计算(注:有部分是多次票,比全价票要便宜,另有400多万张票是上海市政府赠送给市民的,暂计算在售票范畴内),以每张门票都是全价160元计算(有部分为夜间票,票价为90元),最高销售额约为115.2亿元。
此前上海方面也公布3771万多张票收入50亿元,这与7200万张票收入为115.2亿元基本匹配。
不过,初步估算的115.2亿元门票的收入并不是全部流入政府的钱袋,因为在门票销售渠道中有众多代理商等,需要支付佣金。
比如,在世博园开园一个月时,园区的合同收入已达到50亿元,世博局局长洪浩表示这50亿元的合同收入并不全部归世博园所有,其中约10亿元要作为预算销售成本返还给代理商。
这可能意味着有20%左右的佣金需要支付,扣除这部分,世博门票收入约82.16亿元。
本届世博特许商品销售超过300亿元。有媒体将该收入纳入上海地方政府收入,事实上,300亿收入只有部分归上海地方,其余乃经销商和生产商收入。
此前官方曾预测特许商品销售额约在200亿元,并将带来50亿元的利润,照此推算,300亿元或将带来约75亿元的利润。
赞助资金收入方面,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赞助约为70亿元。
世博收入的另一大进项在零售领域。
世博“中报”显示,园区餐饮营业额与零售收入均在10亿元以上;商业零售营业总额约10亿元,合计接近30亿元,若后半期按照同一进度推进,则整个世博期间园区内收入约60亿元。
据本报了解,世博方对餐饮等商家提成比例为3%,这意味着这一块上海方面至少有1.8亿元的收入。
如以上述数据预测计算,整个世博会市场收入将超过228.96亿元,加上还有诸如场馆租赁收入等其它进项,上海世博会在运营层面的盈利几成定局。
日益增值的土地等收益将超过世博投入
可是,如果世博的投入领域包含场馆建设、拆迁等支出,则单靠初步估算的这228.96亿元,还不足以实现盈利。
事实上,上海市长韩正在今年1月3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世博会的场馆建设,经过国家批准,总投资控制在180亿元”。
幸好,对于上海而言,后世博时代,世博园区板块更大的收益有望远远超过建设所花费的180亿元。世博园区土地在后世博期间的开发中,将收益巨大。
此前,世博园附近黄浦江沿岸E18地块在9月8日竞拍,起始价达34.1646亿元,起始楼面地价达25113元/平方米。
这就意味着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土地,未来的出让收入将以百亿计。
“上海就是利用债变成土地储备,然后将来开发中间偿还,我们的目标是持平,不赔不赚。”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2009年曾表示,“这个地方是上海市中心的位置,它将来开发的价值很高,我说不赔不赚,就是说,如果挣得多,赔的可能性很少。”
这块土地卖出数百亿高价,也只是后世博红利的一小部分,地处上海核心地区的后世博板块的综合开发,将给上海带来更高额的财富。
“借世博的机会,把卢湾和浦东的南部沿江这两个发展薄弱区域改造升级,因为这是上海市区内的两块短板。”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说。
据戴德梁行估算,世博园区未来写字楼区域包括100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2.5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和配套的商铺及住宅开发项目。
世博会的收入还体现在世博的带动效应上。
“包括酒店、交通、通信、餐饮等在内的13个产业都能从世博会中直接得益。”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表示。
陈信康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预计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增量消费”468.64亿元人民币。
上海新一轮经济转型的起点
而世博给上海带来的最大契机在于促进城市的转型。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世博会的收益不是能用其成本投入来衡量的,它将体现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发展当中。
“没有世博会,这些交通设施也将现代化,但不会这么密集,上海世博会使上海交通现代化提前20年完成。”
这是上海世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周汉民的估算。
“世博会符合上海城市经济转型这个过程,对于促进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意义重大”,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10月28日对本报记者评价说。
此前的2008年,上海GDP增长率为9.7%,17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2009年上海GDP增幅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是199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这其中很大程度缘于上海力推从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型所带来的阵痛。
但上海仍坚持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上海的十二五规划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核心内容。
世博会的适时到来,无疑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了宝贵的契机。俞正声2009年曾表示,要借助世博商机,促进上海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10万个工作机会,日本筑波世博会创造了高达45.7万个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大多集中在管理、经营、创意、文化娱乐、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领域。
规模更大的上海世博会亦带来了更多的土地、人才、理念等资源,
按照规划,从浦东机场到虹桥机场的东西走向地带和黄浦江两岸地带,将作为未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阵地。
这当中,世博区域被定位为“新的高端服务经济聚集区”,将集聚本土跨国企业总部、国际知名企业洲际总部、国际组织机构,着力提升文化交流、公共活动、商务会展功能,使之成为上海国际化新地标。
世博区域还被上海十二五规划定为浦江两岸开发领域的核心地带之一。
“我组织我们员工去看世博,世博的好多理念给了我们启发,世博给我们规划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多思路”,顾晓鸣说。
顾是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目前,临港新城正致力于建设新型城市,主打现代服务业。
而作为世博民企馆馆长的孙军的切身感受是,“世博会给这个城市留下了包容,使她更重视民企的发展,这也将对经济转型产生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