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留废墟与重建圆明园的争议还在持续,3D复原再现圆明园的项目已悄然启动,国内文物修复工作也一直在不懈地坚持。圆明园文物流失的珍品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以英、法、美三国收藏的数量最多、器物最精。多年来尽管知道去向的不少,但“回家”之路却尤其艰难。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局部)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面对断壁残垣的圆明园遗址以及大量珍惜文物的流散海外,尽管我国政府与民间力量一直积极开展各种保护、修复、追讨等工作,然而即便是想要清晰留住一份完整的历史,也有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碍。比如,去年以来高调成立的圆明园寻宝计划,最后却不得不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陈设清册》失落 导致文物确认难
圆明园文物的修复工作从未停止。据悉,截至今年10月,圆明园共陆续收回、修复150件文物。与国外大量流失的文物相比,国内目前发现的圆明园旧物,大多属北洋政府时期“石劫”过后残留下来的石雕、石梁、石础、石板等物,而书画、瓷玉金银器等珍品已经较少。“修复的总体来讲价值都不是太高了,因为太好的东西都被人家抢走了……但是不管怎样,是那个时代的东西,从历史来讲也是非常珍贵的。”中国文保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说。
“按照清朝宫室管理惯例,通常各园各殿都会有一本由内务府负责管理的《陈设清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专家王道成说。但是《陈设清册》至今音信全无,毁灭的可能性已极大。据说,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达150万件的数字,圆明园遗址公园文物科科长秦静表示,这是根据现保存下来的故宫、颐和园文档清册推算出来的,“皇家宫殿居所陈设大体相同,比如制造某一器物时,通常是故宫一份,圆明园一份,颐和园一份”。但是没有了《陈设清册》这样有确凿记载的证据,明知道是圆明园的文物却也无可奈何。
“海外寻宝”调查搁浅
2009年10月,国内成立圆明园专家组专程赴美国寻访流失文物信息,摸底流失文物,以期能建立一份较为完整的圆明园流失文物名录。计划的第二站为欧洲,第三站为日本,这些都是圆明园文物流向较集中的国家。
尽管前往的专家组一再强调此行意在“摸清家底”,但由于“海外寻宝”所引发的国际关注过大,而遭遇到不少尴尬。据前行的专家回忆,有的博物馆对此行不太理解的,在研究人员到达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律师函等法律文案,随时准备对抗。再加上资金问题,摸底调查在美国之行后就中断了,至今后续的第二站和第三站之行未见动静。
在国际保护机制中开流失文物归还先河者,首推“海牙公约”,还有《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遗憾的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与这些文物回归相关的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另外,“条约不拘束第三国”,英国等主要“文物流入国”并没有加入公约。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链接 圆明园部分散落文物
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传世的有唐宋两个摹本,其中前者被视为最得原作神韵的珍品。这件乾隆帝的案头爱物在1860年被英军大尉基勇盗抢,于20世纪初期被大英博物馆收购。
法国枫丹白露宫藏鎏金佛塔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当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专设中国馆。1860年被从圆明园掠走的鎏金佛塔而今摆在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应是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
巴黎国家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沈源和孙佑依圆明园实景绘制而成,每幅图配有时任工部尚书的大书法家汪由敦代书的乾隆皇帝“四十景诗”,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作品。圆明园大劫中,这件珍宝被法国上校杜潘抢走,后来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
遗址3D复原即将实现
据说圆明园被毁后,慈禧太后曾两度动念重建,但皆因当时的国力限制而作罢。此后的百余年间里,关于圆明园的态度一直存在着“废墟派”和“重建派”两种态度。2008年浙江横店重建计划曾再次掀起舆论波澜,虽然在短短一年后就因为土地问题被当地官方叫停。
现在,在保存废墟和重建之外,又出现了第三条道路。今年9月中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次发布一项名为“再现圆明园”项目的最新成果——圆明园二十二景的3D复原效果图,这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专家郭黛姮和她的团队操作的一项全新尝试,意在将过去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建筑、植物研究,以数字3D的形式复原,通过建模,将建筑、山水、遗址完整地复原出来。目前该项目一期已经结束,二期工作即将启动,而他们的最终计划是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圆明园全部景区的数字复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