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被业内称作开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其标志就是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提出。“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工程、《新能源汽车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今年6月颁布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陆续启动,从政策层面推进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 在系列政策刺激的作用下,各地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项目迫不及待地纷纷上马。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高利润前景的预期,更是吸引了各方资本的热情涌入。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中最被市场看好的纯电动汽车,喊得是最凶。然而,尽管发展的呼声很高,中国的动力电池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据一位企业负责人透露,从2001年至今,国家相关部门加上地方政府和企业,花在新能源车研发及推广上的资金已经超过了75亿元,但由于技术和推广上的原因,很多研发出来的新能源样车还是静静地躺在库房里。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企业不是加紧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迫不及待地购买国外的电池、关键部件和控制系统进行拼装。 这也反映出一个实际情况:虽然业内许多企业都跃跃欲试,但大多只是借机炒作,瞄着短期利益而非长远发展,基本上还处在观望状态,实际行动十分迟缓。 除了企业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之外,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生产难度大、市场接受程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产业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国家战略和有力的政策措施等等。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中国在核心部件与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缺位。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缺失,致使国产关键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力驱动系统效率低,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低。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还处在制作“样车”的水平,要使其成为被市场普遍接受和满意的主流商品,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都还有大量后续开发工作。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这一巨大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丢了核心技术这个“西瓜”,捡了“拼装”这个廉价的芝麻。“喊得凶”不如“做得实”,现如今,脚踏实地做自己的技术,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