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园,到处可以看到身上挂满徽章的“达人”。徽章已经成了世博园里别具一格的交流工具。 来自浙江温州的两位“徽章达人”更是将自己的T恤上挂满徽章。他们的出现引来无数游客驻足侧目,还有不少“达人”主动上前来交换徽章。 徽章不仅仅是身份、职业的标志,而是交流的工具,更成了世博园里的一种文化。
“徽章达人”吸引眼球
来自浙江的“徽章达人”手里拿着大号的纸扇子,上面用上海话写着“徽章,调伐?”(徽章,换么?)。 比扇子更吸引眼球的是他们挂满胸前的301枚徽章。这些徽章是由浙江如意礼品工艺有限公司生产的。 公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陈慧表示:这301枚徽章是世博园运营以来最齐全的一套徽章。它不仅包含了所有的国家馆、国际组织馆、省区市馆、城市案例区馆,还特地制作了一枚海宝纪念徽章和世博会纪念徽章。 上海普陀区的两位老人宗炳宇、宗雪乔看到徽章就紧追不舍,一直跟着两位“达人”从中国馆前的广场走到了世博轴。脸上还印着“哥伦比亚”印章的两位老人显然比年轻人还追“章”。 来自北京的一对儿年轻情侣吕宪伟和殷宏艳看见“徽章达人”,不停地按相机快门。在了解到“达人”们是过来换徽章后,殷宏艳略有不好意思地问:“我们刚刚到世博园,还没有徽章,能和你们换么?” 吕宪伟则从包中拿出一支笔,来和“徽章达人”交换徽章。被诚意打动的两位“达人”送给了他们两枚徽章。
小徽章大故事
徽章,其实最初是被人们用来作为表示身份、职业的标志。世博园里的徽章很多也是作此用途。各个国家馆工作人员的徽章就是如此,而其它的各种活动也会诞生各种各样的新徽章。 德国前总统科勒来上海世博园参观时,其警卫人员就统一佩带了徽章,以方便辨别。而各个国家馆日的活动中,也会有各种带有国旗的小徽章。 在世博园里,除了身份、职业,徽章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8月20日开始在世博园做志愿者的上海海事大学的“海白菜”们就收到了来自校方的“校长慰问章”。 校长助理马宪国老师也拿出一枚“校长慰问章”来和“徽章达人”交换。拥有了稀缺品的“海白菜”们立刻有了底气。学校大三学生吴坤译拿着手里的“校长慰问章”就和“徽章达人”比划了起来。比了又比,挑了又挑,最终选定了一枚“世博轴”徽章。 正是因为这些标志和标志后面的故事,徽章成了游客和世博会工作人员的收藏对象。在淘宝网上,一枚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徽章标价高达9999元,而此次世博会“德中同行”德国馆徽章也挂出了3000元的高价。 然而买徽章的人并不在多数,更多的人喜欢通过交换的方式来获得自己喜欢或者没有的徽章,这和上海早年有人换邮票一样。 上述两位浙江赶来的“徽章达人”夏勇、万世杰表示:很多人喜欢换徽章,但是缺少一个固定的地方来换,我们想通过固定的地点来认识更多的徽章爱好者。目前这个徽章交换角就设立在中国馆门前“生生不息”塑像下。 “徽章,调伐?”就是这个交换角的标志。
徽章无国界
徽章不仅成了逛世博的成就,更是世博园的一种文化。 交换徽章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甚至可以跨域语言的障碍。也不会因为彼此不认识而有陌生感。因为有这枚小小的徽章,在世博园里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 从世博园区四号门出来,前往世博村的通勤车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员。徽章成了这里的语言。一位来自欧洲馆区的工作人员和另一位亚洲馆区的工作人员,上车以后就互相打量对方脖子上挂的徽章。 大家打招呼的方式也不再是“hello(你好)”。“Thisone?(这个么?)”、“Exchange?(换?)”成了这些“徽章达人”的接头“明号”。 因为徽章,世博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小小的徽章不仅让世博园多了一种色彩,也让城市生活多了一些美好的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