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佩特拉”之称的Siqal
Barid峡谷日前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古壁画,是纳巴泰文明迄今为止唯一幸存下来的壁画作品。 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清理和修复,被烟尘污垢掩埋了2000多年的古壁画日前终于在约旦佩特拉遗址露出庐山真面目,其艺术水准之高,历史地位之重,令一众考古学家惊叹不已。 知名壁画专家大卫·帕克(David
Park)教授表示,约旦古壁画属于极为罕见的希腊风格,它们是如此惊艳,以至于当时“(他的)下巴都快要掉下来了”。 据介绍,这组古壁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纪,在伦敦考陶尔德研究所(Courtauld
Institute)的专家到达之前,它们已在厚厚的烟尘、黑雾与油垢下沉睡了数千年之久,所幸的是,其“独一无二且令人惊艳不已的艺术之美与技术水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如故,甚至超过了在赫库兰尼姆出土的古罗马绘画作品,后者师承希腊,素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上,希腊风格的古画几乎无迹可寻,只有若干零星碎片可供瞻仰,其最初的色彩与成分早已无从辨别。约旦古壁画的历史价值也正在于此:创作者通过繁复精致的自然主义笔法将花鸟昆虫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目前考古学家已成功地鉴别了三种象征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藤蔓:葡萄、常春藤和旋花类植物。包括蓑羽鹤与巴勒斯坦太阳鸟在内的各类鸟儿亦是色彩鲜明、清晰可见。画面的大部分则为无数类似丘比特的小人占据,其中一个幼年天使正坐在葡萄藤上吹奏长笛,其余的或是在采摘水果,或是在驱赶啄食葡萄的鸟类。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宏大场景、包括半透明釉及金箔在内的奢华饰材与丰富的色调造就了今日佩特拉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宝藏”之一。 不过,这组壁画的出土地点并不在佩特拉主城,而是在与之相距5公里、素有“小佩特拉”之称的Siqal
Barid峡谷。后者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纳巴泰艺术遗址。自公元前3世纪起,纳巴泰部落在此定居,这个强大而精明的民族是希腊、罗马和埃及帝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其版图一度自大马士革延伸到红海,从西奈半岛直至阿拉伯沙漠。 据修护专家斯蒂芬·里克(Stephen
Rickerby)介绍,这组壁画位于纳巴泰人的“大讲堂”内,最出色的作品则分布在洞穴的穹顶及壁龛的墙壁上。不难发现,这很有可能是一个纳巴泰富人的别院,附近的葡萄园和葡萄榨汁遗址与壁画的题材遥相呼应。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rabo)曾指出纳巴泰人极具财富意识:他们是一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喜欢大肆消费,甚至会对财富数目下降的人进行公开罚款。 帕克则认为,佩特拉是地中海东部的文化十字路口,在众多石墓与神庙群落当中,一组经历了千年风霜的壁画装饰是如此的不同寻常,令人惊叹,其罕见的精致奢华与高超的艺术水准可谓是相得益彰。这是纳巴泰文明迄今为止唯一幸存下来的壁画作品,也是解开这个鲜为人知的古老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