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消费者刘先生给父亲买了一款显示屏大、声音响的仿三星“山寨”手机,之后他充了150元的话费。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刘先生就接到父亲电话,说手机欠费了。 “我父亲的手机卡,没有月租费和固定的服务费,他也不打长途,平常与家人联系都用市话,一个月手机费最多也就十几二十元,怎么可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50元的话费就全没了呢?”刘先生到营业厅打了一份对账单,一看不得了,仅信息流量费就有100多元。回到家后,刘先生仔细查看了手机,终于发现了门道:手机里有几款游戏是联网的,一启动就产生流量,有时手机启动后就会自动上网。 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有7亿多户,当手机成为多数人的必需品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在有些品牌手机里面隐藏着陷阱。此前,央视《焦点访谈》报道称,很多国产手机设有收费陷阱,手机中存在大量不明菜单,而用户一旦点击就会自动扣费。节目指出,多款国产知名品牌手机均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营运商也会跟手机增值业务供应商和手机厂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 业内人士将目前手机“吸费”陷阱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在增值服务菜单内设置短信陷阱,只要点击就会自动发送短信扣费;二是在系统内绑定某些类似系统功能的定制服务,一旦使用即产生流量或订阅费用;三是内置后门程序,自动拨打声讯电话扣费;四是手机一键上网,只要触动立刻产生上网流量费。 类似设置手机收费陷阱的现象,在许多国家的电信发展史上都不同程度存在过,为遏止这种行为,许多国家采取重重挂钩负责的办法,即出现手机内置陷阱产生的费用,网络运营商首先负责赔偿,如此网络运营商必然对入网手机加强监管,防止带有收费陷阱的手机流入市场。 如美国等许多国家,目前通行的是“签约制”和“手机和服务套餐捆绑”的做法,手机原则上不单独出售,而是和网络运营商的服务捆绑推出,即购机入网,专机专网,每台售出的手机都是入网手机,且只能在规定的网络服务中使用,一旦发生无故费用,责任便一目了然。 手机消费陷阱之所以频频出现,症结就在于所谓“手机增值业务服务商”是通过利润分成诱惑手机厂商在内置程序中做手脚的,而透过这条并不算隐蔽的利益链可以发现,除了从商业道德层面反思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管者方面出了差错,尤其那不疼不痒的处罚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惩戒效果。因此,要从根本遏制手机收费陷阱现象,一方面,手机增值业务服务商本身就有个准入问题,只有合法经营才可获得准入资格,设置陷阱赚取非法利润,自然应该失去准入的资格,只要卡住那些非法经营运营商准入门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另一方面,手机入网都要通过认证,此类带陷阱的手机之所以能够获得入网资格,本身就是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因此,有关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将设置带有收费陷阱的手机拒之门外。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学会躲避手机“吸费”陷阱:一是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山寨手机和一些未通过国家审核的不知名手机;二是注意避免使用非手机必须功能、短信功能和娱乐功能里最容易内置的吸费项目,如果遇到这类手机功能菜单,最好不要点击;三是消费者如对自己每月的话费有疑惑,一定要及时查询话费详单。一旦发现被莫名收费,最好是查看是否被预订了包月套餐,及时向运营商提出取消包月业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SP运营商收费需要进行二次确认才能收费,但是目前这种吸费的菜单为了获取高额的利益,只能使用违规的方式,所以消费者一旦发现吸费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