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家一提起电影马上就想到票房与市场,好像只有票房才是检验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电影仅仅是商品无可厚非,但是不只如此,电影同时也是艺术品。所以,影像做为当下最有力的表达媒介不应只体现商业价值,还应体现文化价值;不应只传递娱乐性,还应传递精神性;不应只满足人们感官的享受,还应给人心灵以震撼与启示;不应只肤浅地模拟现实,还应对时代深处的精神困境予以承担。 中国文化是有无相生的文化。物质是“有”的层面,文化是“无”的层面;现实是“有”的层面,心灵是“无”的层面。有无相生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超越智慧。而多年来,我们只重视有,一味地追求有,而忽略无,把实用当做生活中的最高目的,一切事情以有用无用界定其好坏与取舍。这样发展,久而久之,我们只能被物质牢牢地封锁在地上,无法从身上站立起一个有想象力的精神家园。久而久之,我们只知道崇拜商业精英,财富大鳄,而不重视务虚的人,不重视务虚的行业,对虚(精神与心灵)的内容更缺乏认知的兴趣与能力。而不懂得务虚就等于丧失了想象力,丧失了反观内心的勇气、仰望星空的情怀。 一以贯之,落实在电影上自然是对艺术的探索少之又少。当然,我们也有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电影的坚守者,我们也拥有了田壮壮的《蓝风筝》,贾樟柯的《站台》,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吴文光的《流浪北京》,王兵的《铁西区》,尹丽川的《牛郎织女》等优秀影片,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尊重与荣誉。但对于中国整体电影产量而言还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说观众并不了解他们。 我们之所以要办第一届北京青年独立影片年度展,也是想让这些影片能与更多的观众见面。但是要想真正改变这种贫血、失衡的现状,必须从务虚做起,必须要懂得有无相生的文化内涵。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就是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创造“有”的能力,该到务虚的时候了,该到向世界展现中国“无”的力量的时候了。 其次需要整个社会要对务虚有一种理解,对务虚的人,务虚的行业有一份尊重。就艺术电影而言,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满足我们的娱乐趣味而排斥,他们关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灵困惑与精神危机;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创造物质财富而蔑视,他们坚守了我们最初的理想与真诚,表达了我们内心深处久违的渴望与诉求,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鼓励、认可与支持。这也是我们做这次影展的初衷。 另外,我们并不认为艺术电影远离观众,而是能看到这样电影的地方太少了,我们更没有理由贬低观众鉴赏能力,就多年放映经验而言,很多观众是有这样的需求的。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观影的场所。当然也有些影片过于私人化,但是我们要懂得容忍差别,有差别才丰富。只有在宽容、理解、尊重、鼓励的平台上才能呈现更多优秀的作品。所以,我们这次影展并不想曲高和寡,保持姿态,而是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影片,让更多的观众与导演交流。也可以说是要把小众融入大众,把边缘引向中心。当然,我们也只能抛砖引玉,但希望这是个起点。 此外,猜火车多年来的放映一直遵循两个原则,一,交流重于放映。我们一向认为创作是在交流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有一些新锐的艺术片导演就是在我们的论坛里产生的。所以在这次影展中放映之后导演与观众的交流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我们并不只把电影当作单独的门类,电影的诞生已证实了艺术交融的可能。在对话、合作、多赢的今天,艺术也应该走出边界,进入合成共享的舞台。在这次影展中我会举办两次高端的跨界论坛,以电影为中心,让导演、影评人、策展人与多种门类的艺术家进行多方位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艺术电影的走向与可能。所以,艺术电影的发展不仅中国电影的希望,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崛起的一道炫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