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智频道 >> 文化·品味
“90后”接棒皮影戏
2010-07-20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午1点,雨势仍然没有减弱的意思,世博园内依然人头攒动。一位年轻的母亲撑着伞,牵着孩子,找到位于世博园D片区下沉式广场中的船坞剧场,在露天长凳上找块干燥处,坐下来等。舞台一片空旷。好容易来了一些装台的工作人员,母亲立刻冲上去询问今天的演出。得知皮影剧《三国演义》每日两场的节目已经结束,她爽快地说:“没关系,我们坐这儿等下午的《西游记》。”
  从世博会开幕之日起,上海木偶戏团领衔出演的杖头木偶剧《西游记》和皮影剧《三国演义》将日日上演,直至闭幕。其中,皮影戏《三国演义》7月1日起正式上演,以每天上午两场演出的高频率迎接放暑假的孩子们。
  “我们这两部戏都是做给孩子看的,也是为世博会量身打造的。”上海木偶戏团团长何晓星说,整个策划前后花费了两年时间。在他的预想中,《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针对的是孩子,但出乎意料的是,观众既有孩子和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连外国游客也会专程赶来看戏。

  21世纪的皮影戏

  你心目中的皮影戏,还是那种在陕西土坡上、摇曳的暗淡灯光下,老艺人吊着嗓子弹唱老腔,皮影在幕布前厮打翻飞的情形?在世博版的皮影戏《三国演义》中,这些传统的印象都会被颠覆。
   伴随一阵悠扬的主题曲,身着青袍、摇着羽扇的诸葛亮和书童出现在船头。两人一边垂钓一边议论蜀魏局势,海宝突然从海底跃上了幕布,来了个时空大穿越。更出挑的是,诸葛亮会唱Rap,海宝喜欢讲搞怪段子,甚至《一无所有》等流行歌也会在剧中出现。
  “孙悟空和诸葛亮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但这一次,我们让这些人物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上海木偶戏团制作人于忆农说,这两部戏无论是故事情节的编排、人物造型设计还是音乐、舞美,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传统的皮影戏制作,花纹的雕刻一般都很繁复,但我们这次强调了线条的简洁,造型做得比较夸张,色彩也做得比较淡雅。”于忆农说,他们充分借鉴了现代动漫和卡通形象的元素,改良皮影戏造型,试图贴近孩子们的审美。“最明显的是海宝,它的形象一出现在戏中,这部戏的味道就完全是现代的。”在杖头木偶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变为一个可爱的少年,既天真勇敢,又自由而快乐,所有的神仙和妖怪都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具有可亲近的鲜活性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和皮影戏都堪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代表。文化部目前已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借世博这个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何晓星说,“我们不希望严肃说教。要让孩子们对这些人物产生更为立体、更为亲近的情感。”

  “90后”的舞台

  走进船坞剧场的后台,23岁的演员王贞超正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各种工具一点点修复破损脱落的皮影道具。作为上海木偶戏团的年轻演员,王贞超也算得上主力,既能演戏,又能修复。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这里是很不容易的。”制作人于忆农说,此次为了在世博园中的演出,仅《三国演义》一部戏,就有35位演员要轮班演出,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离开北方土地的皮影,在上海潮热的梅雨天气也极不适应,有的变形卷曲,有的疲软断裂,有的发霉恶臭。基本上每天演出结束后,都有断胳膊少腿的皮影需要修复。为此,王贞超必须为那些卷曲断裂的牛皮影找一块透明的塑料固定起来。
  “天热的时候,这儿的演出环境至少是40摄氏度以上,演员们头顶上是10盏1500瓦的灯泡。”何晓星说,露天剧场没有装空调,也不敢开电扇,怕吹皱了幕布影响演出效果,只能硬挺着。更糟糕的是,由于船坞剧场在地下四层的位置,任何房间走进去都是一股霉味,蚊虫肆虐,愁坏了剧团。他们索性在每次演出后将所有道具费力地搬到楼上,避免受潮,精心保护。
  “每天演出两场皮影戏,对演员是高强度的训练。”于忆农指着《三国演义》道具中的一只“怪兽”说,“这东西足有1米多长,3斤多重。过去的演员都是一人操控几个角色,皮影很小。但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我们的道具都做得偏大,为了让动作更细腻,关节设计了十多个,所以需要两三个人同时操纵一个角色。”
  住在嘉定的王贞超,每天早上7点半出发去世博会,有时要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去。那些快退休的老演员,或是18岁的年轻演员,在世博会期间都过着这样的忙碌生活。
  “通过世博会的磨练,我觉得传统皮影戏和木偶剧是后继有人的。”团长何晓星很庆幸有世博这样的机会,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又锻炼了团队,“我们这次的演员,很多都是‘80后’、‘90后’的孩子,他们成长非常快,也真正地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兴趣。”
  何晓星说,两年后,上海木偶戏团将有一大批一线老演员纷纷退休。但他一点也不担心,眼前这些“80后”、“90后”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们,将是传统艺术未来的接班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国数字皮影戏博物馆将抢救保存皖南皮影戏 2010-01-29
· [文化4]炒作黄龙玉玩的什么把戏 2010-07-20
· [文化3]外地游客不应缺席景点价格博弈 2010-07-20
· [文化2]门票涨价何须“苦肉计” 2010-07-20
· [文化1]难道有钱一切皆可“摆渡” 2010-07-20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田立:两大投行顶不上一条章鱼?·[思想频道]政策性金融 “配角”一样出彩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