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银行在过去三个月中,断供的定投账户占全部定投账户的比例由15%上升至40%;另一家银行6月份仍然坚持扣款的客户仅剩五成。从以往的经验看,定投断供往往是投资者经历了长期市场下跌、信心极度低迷的反映。据说上一次出现定投断供潮是在2008年,大盘从6000多点腰斩再腰斩的时候。断供,等于割肉割在底部。
定投断供或为底部信号
从以往的经验看,定投断供往往是投资者经历了长期市场下跌、信心极度低迷的反映。据说上一次出现定投断供潮是在2008年,大盘从6000多点腰斩再腰斩的时候。断供,等于割肉割在底部。 可见,定投断供和基金开户数据创新低一样,有时可以成为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判断大盘是否进入相对底部区域。 当然,定投断供只不过是市场的外在表征,而非大盘见底的核心驱动因素。底部会持续多久,底部究竟有多深,我们不是“章鱼哥”,没法准确判断。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现在断供不是个好时机。 定投断供本无可厚非,是不是要继续坚持定投,取决于持有人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在不同市场形势下可灵活取舍。如果市场估值高企,存在严重泡沫,果断中止定投,甚至全面赎回基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定投的一个特点在于,一定的资金投入,高点买的基金份额少,低点买的基金份额多,这样能有效摊薄成本。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后,定投者收益水平会明显高于指数。因此,若在市场低位放弃定投,等于放弃了摊薄投资成本的机会。 实际上,投资者之所以会选择定投,一个基本原因是对自己的主动投资能力缺乏把握,定投这一方式可以避免错误的选时。从这个意义上讲,既然开始定投,如果对长期趋势还抱有信心的话就不该轻言放弃,因为很可能你选在一个错误的时机放弃。 当然,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定投的方法可以适当改善。一是不要轻信基金销售机构所谓“长期投资”的忽悠。长期投资不能变成教条,否则很容易变成长期套牢。市场有价值就长期投资,没有价值不妨长期不投资。二是给自己的定投划个起止点。在市场价值中枢以下或者市场历史低位时坚持定投,不预测底部的时间与深度;在市场狂热时停止定投。长此以往,虽然赚不到大钱,但想获得一个比市场平均水平高的收益应该是不难的。这不也合乎参与定投者获取稳定收益的初衷吗?
基金定投断供潮袭来 断供账户比例上升至40%
宏观调控政策剑指高房价,但投资客未见断供潮。而监管层虽对股市温言软语,基金定投的断供潮却意外来临。 某银行业务经理透露,在过去三个月中,断供的定投账户占全部定投账户的比例由15%上升至40%,目前该行仍坚持扣款的账户只有1万余户。而来自于另一家银行的信息显示,尽管今年新增了2万余户定投账户,但在6月份仍然坚持扣款的客户仅剩五成。在市场无情的熊掌威胁下,原本抱着长期投资理念的基金定投者显然害怕了,放弃了。 基金定投,在宣传定义里,本不是博取短期收益的工具,其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投资时间,可以平滑市场反复波动的风险,从而令投资者获取丰厚的市场平均收益。这种投资方式,非常适合那些不关心股市波动,但却有着明确理财规划的基民,也很符合一些基民“傻瓜理财”的简单思维。但人非圣贤,在2008年以来市场喜怒无常地反复蹂躏下,这些基民再坚定的信心也出现了裂缝。 最近,常有人戏谑地说,中国股市10年来在“原地踏步走”!而从K线图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从2001年的2245点计算起,到最近的低点2319点,可不是走了一个轮回?而如果剔除掉新股上市因素,恐怕还不只是“原地踏步走”,而是“向后转”了吧!10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段,即便对抱有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定投也是如此,而10年股市,在几度浮沉后,带给投资者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结局,怎不令人胆寒,那些基金定投者又怎敢不断供? 有些人会指责这些断供的基金定投者,不能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总会为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干扰。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定投者的做法并无过错。在一个连机构投资者都感觉到无所适从的时代,在恐惧与贪婪被有形之手反复拨弄视若玩物的时代,在一个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被小惩却可牟暴利的时代,股市的基石——“信任”,正在一点点地被削弱,如此一个市场,又如何能让定投者可以放心地去玩这种“看起来更像是往无底洞里扔钞票”的游戏呢? A股市场中确实有过很多神话般的投资案例,其中不乏被广泛宣传的长期价值投资案例,如万科,如苏宁电器,听来让人热血沸腾。但若冷静下来,却又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在上千家上市公司里,长达18年的A股发展历程中,这些所谓长期价值投资成功案例究竟占比几何?恐怕是个很小的数字吧。更多的,我们会常常看到那些一度风光的个股最终或沦落,或原地踏步,又或一度飙涨后被打回起点。这也形成了A股独特的投资风气:概念热点,远比所谓价值要金贵。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了一次对基金经理采访的经历:当记者问及一般能忍耐所持个股多久不涨时,其略微思索后说:“三个月”。基金经理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苛求基金定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