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智频道(2010版) >> 置业
六房并举:保障房建设的杭州模式
2010-06-11   作者:记者 方益波/杭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杭州研究开发出更为细化的保障房新品种,尽可能填补现有住房体系的“缝隙”,致力于“有房住”,还要“住得好”。图为上城区光复路120、122号危旧房维修改善后。新华社发

    去年以来,杭州市提出了“六房并举”的保障房建设思路。除了传统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杭州还创新推出经济租赁房,以及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和人才专项房等多种形式的保障房,实行“租、售、改”三位一体,不断降低门槛,做到不仅面广,而且品种细,“让更多的人先住进去”。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他们是开创了一种保障房建设的“杭州模式”。

  “危改房”填补现有住房体系“缝隙”

  拱墅区小河直街回迁户俞国祥告诉记者,他们这些住户原来可以说是杭州居住条件最恶劣的人群,住房多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建筑,破旧不堪,没有厨卫,没有排污设施,一到雨天就污水四溢,现在他们却个个在风景优美的运河边拥有了价值不可估量的独立小楼,一跃成为杭州居住条件最优越的人群,简直是一步登天。
  “以前这里是杭州最破旧的棚户区,到处又脏又臭,现在我们竟住上河景小别墅,全靠政府啊”,俞国祥说。
  市政府投巨资进行的更新修缮,使这个杭州最贫困人口的聚居地成为光彩夺目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主任陈述告诉记者,这些全木结构的房子,修缮成本要一万多元一平方米,比新房子的建安成本高得多,全部由政府负担,居民可以选择外迁,也可以选择回迁。
  这种“危改房”是杭州“六房并举”保障房体系中又一新类型。
  住房问题牵涉到很多历史问题,很多百姓的住房问题错综复杂,在公共财政基础上建设的住房保障要尽可能覆盖到更多的人群。除了传统的保障房类型,杭州研究开发出更为细化的小品种保障房产品,有一些在全国属于首创,尽可能精细化操作,填补现有住房体系的“缝隙”,致力于“有房住”,还要“住得好”。
  据市房管局统计,目前杭州的住房自有率已达90%以上。但是不少人是居住在低矮破旧的老房子,没有物管,甚至没有配套卫生间和厨房,或是几家人共用厨卫。最近三年来,杭州市各老小区到处都是脚手架,政府为老房子新建独立厨卫,进行外墙整治,平顶改坡顶,庭院改善……从外墙砖到晾衣架,全部由政府出钱。
  至2009年底,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40多亿元,累计完成154.6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任务,惠及近3万户。
  杭州还计划用从2009年到2011年,对1999年以前建成的100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小区推行“低收费、广覆盖、有补贴”物业管理改善工程。最近杭州又开始试点给一些老小区装电梯。

  “人才房”筑巢引凤

  为打造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高地,杭州专门建立了“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用房、人才奖励专项住房、人才短期专项住房、教师专项用房等。
  人才专项用房的覆盖面遍及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各行各业,只要符合条件的人才都可以申购;政府对人才房成本价出让,价格不超过同类地段商品房价格的一半。市领导还要求划出黄金地段,招标品牌房地产公司代建,确保品质。
  据统计,2007年以来,杭州市已分三批实施了有突出贡献杰出人才专项用房申购工作,市本级提供房源1000余套,为700多名符合条件的人才办理了购买手续。计划自2009年起三年内要建设人才专项用房220万平方米,每年建设70万平方米,三年解决人才住房2.1万户。
  杭州电视台新闻主播陶安在2008年获得了人才房申购机会,他激动地说:“我感受到杭州对文艺人才的尊重和照顾,感觉为这座城市再怎么付出都值得。”
  市委市政府在西溪湿地等处安排了数百套景观别墅房,引进大师级文化创意人才。知名作家麦家从四川“转会”到杭州文联,就从政府获得了一套市中心黄金地段130平方米公寓和西溪湿地一套别墅的使用权。

  “手上有房,心中不慌”

  保障房形式的创新和细化,其基础是要有足够多的房源。如果老百姓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都无法申请到,任何概念只能是画饼充饥。
  杭州市领导告诉记者,该市去年卖地收入达1200亿元,居全国城市之首,利用商品房市场走热带来的土地收入,该市这些年来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断扩大建设规模。
  记者在杭州城西三墩北“都市水乡”看到,这里分布着大批的经济适用房,都是高层电梯住宅,小区景观和一般的商品房差不多。
  据了解,杭州过去申请经济适用房,是要进行摇号,申请者和中签的比例是八比一。这样的紧缺情况持续了多年,杭州市提出了“要使住房困难户能随时申购经济适用房、拆迁户能随时拿到拆迁安置房”的两个“房等人”目标。
  经过几年来不断扩大建设规模,至2009年底,杭州市宣布,市区累计建设、销售经济适用住房近600万平方米,惠及家庭57007户,基本实现了经济适用住房“房等人”;累计保障廉租房家庭6520户,实现了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在此基础上,杭州市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惠及更多人群。今年3月31日,杭州市发布新政策,大幅放宽经济适用住房准入条件。经济收入准入标准为2009年度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21491.2元,相比去年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4462.4元的收入标准提高幅度超过了60%;经济适用房申请家庭经济收入占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上限由原先的60%提高为80%,提前两年实现浙江省提出的覆盖目标;杭州还把经济适用房申请人的年龄放宽到了23岁,为全国最低。
  “手上有房,心中不慌”,政府拥有大量的房源,就可以创造出各种保障房类型,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据杭州市房管局最新统计,杭州市区通过公房出售(承租)和“六房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已保障家庭户数达38万多户,占市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底市区家庭总户数近六成。

    政府帮百姓提高购房能力

    38岁的杭州市民付大姐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每月都只有一千多元的收入,不符合廉租房的要求,但也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结婚十多年长期租住农民房,还要忍受房东时不时就涨价的痛苦。因为没有房子,她只能把杭州户口的女儿安顿到外地老家上学。

    保障房体系难点问题探索

    商品房房价居高不下,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百姓寄热望于保障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保障房建设步入“舞台”中心 2010-05-21
· 保障房建设不应只求“名声响” 2010-01-29
· 上海土地供应量与保障房建设双“提速” 2009-09-23
· 保障房建设的两种政府责任选择 2009-08-19
· 保障房建设不可轻言废止 2009-07-24
 
频道精选:
·测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