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还是术士
    2008-06-25    王石川/文 王成喜/图    来源:西安晚报

  “近年来科技界受到社会上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的不良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科学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也面临更高的社会期望。”6月23日,在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用了很大篇幅论及院士科学道德建设的成绩和问题。在院士大会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3版)

  当道德底线不断遭受冲击的语境下,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面临更高的社会期望,这是人之常情,因为,身为学之硕彦的院士,早就被视为“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高标。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工作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论及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可谓用心良苦。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一次演讲中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两院里面还是有些不正之风、门户之争的。报道中,徐匡迪引用了恩格斯的话,“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都只能是半通”,以及鲁迅先生在文章《名人名言》中所剖析的“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徐匡迪说:“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我们应引以自律。”
  徐匡迪极为推崇袁隆平、王选、闵恩泽等院士,认为他们不仅是工程科技的开路先锋,更是科学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典范。事实的确如此。以已经驾鹤西去的王选为例,王选生前常常说,上电视说明科学生涯快结束了,一个处在创造高峰期的科学家是没有时间频繁上电视露脸的;名人是过时的人,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就这两句话而言,其用意正好与徐匡迪的忧虑不谋而合。
  当然,在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让院士穷经皓首,抑或保持绝对的清贫,也不切实际。那么,我们更该追问,为何院士那么吃香?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只要院士肯落户,不仅许以动辄数十万的酬劳,还提供丰厚的硬件设备。二是一些企业借院士之名行一己之私利,把院士当做幌子,利用人们对院士的景仰心理实现商业目的。
  面对院士群体科学道德令人堪忧的状况,此次院士大会在审议和表决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但笔者认为,仅从道德入手仍嫌单薄,道德重建的前提是进行制度重建。多年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就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家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社会监督和科研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
  遗憾的是,类似的制度建设仍然薄弱。没有制度保障,难有釜底抽薪之效。同时,要规范院士道德,让院士免受名利之累,在构建相应的制度建设之外,还需在全社会破除院士崇拜的心理。也许,当整个社会能够理性看待院士,让院士真正回归到科研天地中去,再辅以相应的制度约束,其道德水准就会得到提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