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真的很难
    2010-08-16    作者:特约书评人 杨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变革为何这样难》

    (美)罗伯特·凯根、丽莎·拉斯考·拉海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

  “变革免疫”之说

  “不变革,就灭亡!”对企业而言,要想基业长青、永续发展,唯有变革才是不二之选。但问题是,没有多少企业能获得成功,它们的处境很尴尬,“不革新等死,一革新找死,乱革新早死”,所以相对而言,最安全的选择还是——慢慢来。
  这可能也是大多数组织管理者的惯性思维。他们内心虽渴望创造成就,但又害怕失败,恐惧因改变带来的不适应等。在作者罗伯特·凯根和丽莎·拉斯考·拉海看来,这叫“变革免疫”。他们曾在2001年出版的《我们如何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明确指出,为什么组织管理者往往知道应该进行并且非常想去进行的目标,最后多不了了之、草率收场,原因无他,是潜意识在作祟。
  如今,凯根和拉海再度联手,就“如何将变革进行到底”给出了方法论上的建议。对于新作《变革为何这样难》,他们希冀建造成功的“学习平台”,从当初的诊断免疫转而克服免疫,帮助人们获得非常细致的提高和变革。因为之前有《我们如何才能改变我们的工作》一书的理论铺垫,还有凯根个人的几本相关著作,如《发展的自我》、《超越我们的头脑》,这使得他们在写作《变革为何这样难》时更加驾轻就熟,而且在观点建构上也更加得心应手。

  “发展的姿态”需具备7种品质

  在书中,他们提出为了实现真正的变革和发展,领导者必须采取发展的姿态。所谓“发展的姿态”意味着需要具备以下7种关键的品质:第一,它承认存在“青春期之后的生命力”,成年期也是持续成长和发展的阶段;第二,它认同技术性事务和适应性事务之间的显著区别;第三,它认可并培养个人的内在成长动机;第四,它假设意识模式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进度也不会平衡;第五,它认为意识模式塑造了思维和感觉,因此意识模式的变革需要涉及头脑和心智两个方面;第六,它认为单独的意识模式变革或行为变革都不会引起彻底改变,但是为了引起对方变革,必须采用每一种方式;第七,人们在改变固有的意识时需要冒各种风险,它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
  关于变革之难,有一小段子。当年,《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造访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两位管理名家就变革议题展开了一场精湛的讨论。彼得·圣吉问:“为什么变革这么难?”德鲁克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无法管理变革,也不能仅仅只是应对变革,而是必须领先变革。”德鲁克的意思是说,每一个组织在变化中,首先必须要接受变革的事实;其次要创造组织对变革的接受力。更重要的是,组织必须进行“有系统地舍弃”。
  然而,舍弃毕竟是困难的。就像凯根和拉海在《变革为何这样难》中提到的那样,对组织领导者来说,变革意味着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太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同时,还得舍弃已有的成为某种路径依赖的做事方式和思考方法。那么究竟在什么时候要进行凯根和拉海所谓的“变革免疫”以及德鲁克所称的“有系统地舍弃”呢?对于这个问题,该书并没有专门论述,不过倒留给了我们思考的余地。

  寻求变革的最好时机

  当年,通用的杰克·韦尔奇上任之初,即积极推行变革,他把目标定位由追求“规模大”改为创造“价值高”。同时,韦尔奇摆脱了“亡羊补牢”的传统思维,取而代之的是“未雨绸缪”的领先变革做法。韦尔奇还奉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经营理念,提出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若非数一数二,就没有经营下去的必要,因为其在全球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因此,除了保留通用最具价值的核心事业外,其余的韦尔奇一律进行清理、关闭或出售。韦尔奇颠覆性的变革方式最终让他得到了“中子杰克”的称号。
  韦尔奇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不是个纵火狂,我只是站在观测台上,看见了袅袅上升的浓烟”,其实他点到了何时需要变革的问题。当组织内部从冒出丁点浓烟,继而形成星火,再到燃起火花,转成烈焰,直至焚烧殆尽,这进程通常会持续一段为时不短的时间。但真到了大火呈燎原之势的时候,变革已经为时晚矣。所以,正确的变革应当在组织内悄无声息冒出烟之时,也许就是企业正快速成长、产品大卖、景气大好之际。可以想象,此时没有多少人会察觉到变革、创新的需要,而这就回到了《变革为何这样难》所探讨的主旨。
  是否能在适当的时机,就察觉变革的需要,领先变革?是否能突破组织中与成员间的各种抗拒与反弹而坚持下去?没错,变革说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

  相关稿件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价值投资者的必读书 2010-08-13
· 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网"上线 2010-08-11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 深圳民间读书会网罗爱书人参与 2010-07-20
·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 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