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来,鲁东大学副校长柳新华等专家学者,魂牵梦绕的是一座跨越渤海海峡的大通道,从初期梦想到战略研究,这一跨海梦想与现实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经济参考报》记者就读者关心的几个话题,请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副组长柳新华作了解答。 记者:您全程参与了跨海大通道的构想形成与研究论证,到今年为止,这一跨世纪梦想进展到什么阶段? 柳新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始自1992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任务主要由烟台市政府、原国家计委担任,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东通道-“烟(台)大(连)铁路轮渡”,这一成果先后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于2006年建成投入运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阶段,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参与研究的单位扩大到国务院研究室、原国家科委、海军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参兵种部设防局、铁道部、原交通部、山东省、辽宁省等单位,重点是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通道-蓬(莱)旅(顺)通道进行桥梁、隧道比较论证以及对先期试验工程-蓬(莱)长(岛)通道的研究论证。 第三阶段,成员单位继续扩大,目前共有工程、经济、交通、社会、海洋、地质、地震、气象、环保、军事、文物保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及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影响。 记者:18年的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有哪些推动? 柳新华: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相继出版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等240万余字的研究专著,研究成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9年、2010年,山东、辽宁两省连续将研究成果纳入政协提案并提交全国“两会”。2010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被纳入山东省和烟台市蓝色经济总体发展规划。 根据各级领导的意见,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部门在2009年10月联合成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论证领导小组”,并由相关研究机构组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小组”,开展论证和规划,目前已初步提出了跨海桥梁、海底隧道以及桥隧结合等一系列工程设计方案。2010年1月,“战略规划研究小组”赴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烟台市等地考察调研,6月赴烟台、蓬莱、长岛等地调研,考察工程线路走向、选址等。 记者:如此长度跨海大桥如何应对地震、大风及海浪,甚至可能出现的海啸冲击? 柳新华:地震、大风、海浪、海啸等自然因素对跨海工程的影响,是工程研究、规划、设计直到建设、运营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根据现有研究,如果采取桥梁方案,上述自然因素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是隧道方案,则影响非常小。目前,倾向隧道方案的意见较多。地震方面,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李玶等专家研究认为,工程设计得当,可以将风险化解、防范到最低程度。另外,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将参考借鉴国内外已有跨海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力求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 记者:这一工程建设对环渤海其他他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是否构成不利影响? 柳新华:该工程对山东乃至华东、环渤海、东北等地区,均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具有战略意义,可推动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而加快我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环渤海地区将逐步结束目前“四分五裂、诸侯经济、各自为政”的现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 对天津及滨海新区而言,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更加有利于天津市发挥北方经济中心的作用和职能,将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发展腹地向东北以及中西部地区拓展。未来在环渤海区域内有望呈现出“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城市格局,即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京津冀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辽中南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环渤海经济圈,共同分享区域发展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