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鲁区凤凰城镇寄宿制小学 |
曾经的平鲁是个全国出名的穷县,而如今,平鲁人在介绍自己的发展时会骄傲的说:“这是城乡一体的‘平鲁模式’”。从分散到集中,从贫穷到致富,平鲁人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平鲁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平鲁区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是晋陕蒙三省五县的金三角地带,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全区有2镇11乡2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6万。朔州市平鲁区委书记李俊告诉记者:“以前,全区16万农民大都散居在300多条沟沟岔岔,440多个自然村中,除了10多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外,多数村庄人口在百人以下。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农业基本上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农村集体经济更是一无所有;此外,在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分布、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形成巨大反差。这些严重制约了平鲁的发展”。 从2006年开始,平鲁区率先打破城乡分割,对村镇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进行科学定位、统筹谋划,提出建设“一城十镇百村”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计划5年时间移民搬迁293个村10万人,到2010年,建成1个10万人的中心城区、10个5000人左右的中心集镇,同时新建整治100个村,最终形成人口比较集中、城乡布局合理,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特色化城乡发展新格局。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平鲁区已建成示范村23个,改造旧村37个,村庄总数由442个缩减到286个,完成百村建设60%以上的任务。 位于平鲁区井坪镇的北坪新村就是由68个村合而为一的,村支书付新瑜介绍说:“村庄整合后,农民不仅能获得退耕还林的补贴,还能空闲出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明显比以前多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该村农户穆珍见证了这样的转变。“我是2002年从阻虎乡圭儿卯村搬来这的,我们那个村虽说是宋朝就有了,但全村24户人生活条件一直都很艰苦”他说,“现在就不一样了,除了政府给搬迁的每人补贴2500元(一家3口人),我原来的60亩地退耕还林每亩补贴170元,再加上现在偶尔还能出去打打零工,生活改善了很多”。 除了在城乡空间布局上实现一体化,平鲁区也在产业布局上践行着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核心是发展生产,富裕农民。在全区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的同时,还在发展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生态畜牧为主的半农半牧产业化发展战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有效利用退耕还林、移民搬迁留下来的村庄旧址,建设围栏式股份制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现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配备150立方米的青储窖。全区羊饲养量达到47万只,奶牛和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一定规模,畜牧业已成为平鲁区带动农民增收的又一大主导产业。 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全区铺开了造林绿化工程,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县城井坪周围退耕还林达到15万亩,10个集镇周围达到10万亩,全区退耕还林还草达到40万亩。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和商贸服务产业,如加强北固山、乌龙洞、明海湖等一批旅游文化景区和另山、凤凰城等商贸物流业的建设,为农民发展旅游文化和商贸服务业提供空间,实现农民增收。 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平鲁区也下足了功夫,比如改建扩建乡镇、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绿化等近百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据平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该区已完成区乡道路改造,修筑乡村道路260公里;新修饮水工程30处,新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0%以上…… 尤其是在实现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上,平鲁是先行者。全区按照“高中、初中在城区,农村小学在乡镇”的思路,对全区城乡中小学布局进行了彻底调整。平鲁区宣传部部长董晋生告诉记者,高中教育方面,平鲁区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容纳5000多学生晋西北一流的李林中学新校园,基本上满足了全区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另外今年还将推行高中3年的免费教育;初中教育方面,将区直三中迁入李林高中旧址,改建成全区规模最大的寄宿制初中,同步撤销了12所乡镇初中,实现了所有初中生到县城就读;小学教育方面,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了容纳4000名学生的区直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同时投资5000多万元,每乡新建了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撤销了240多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实现了农村小学生全部到乡镇寄宿制小学就读。 区委书记李俊介绍,平鲁区未来将以“一城十镇百村”为架构,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以整体联动为特征,强力推进“五个一体化建设”,即城乡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创造出资源型区域新农村建设“整体联动”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路子,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