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别逼迫地方政府逃债
    2010-07-27    作者:钮文新    来源:经济参考报

    此次大规模治理地方融资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发生在1998年之后,那次主要清理的是地方政府的对外融资平台。
  第二次是2002年之后对一些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这个过程中也有相当一批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倒闭。
  现在是第三次大规模的清理了。这次和前两次相同的是:地方政府背景的公司融资;不同的是:前边两次,一次主要是外资债权,一次主要是企业和私人债权,而这次主要是银行贷款。
  所以,如果说过去两次地方债务问题是对“公对私”的债权,那这次好像是“公对公”的债务问题。因为银行毕竟是一个公共产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存款。
  但即便如此,是不是有必要把舆论的声势搞得这么大?我看大可不必。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地方债务之所以突然加大,基本上是去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果。
  为什么?因为地方财政可用于投资部分的财力基本来自于土地出让收益。但是,房地产市场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前,基本是下滑态势,此前所有金融政策都是紧的,都是打压房价的,所以当时地方政府是财力最虚弱的,而突然财政政策转向,要地方政府配套投入基础实施项目,中央各部门逼着地方报项目,于是地方政府也十分为难。
  首先他们不愿错过这样一个发展地方基础设施的机会,但同时又没有钱为这些项目做配套,怎么办?借钱。当时银行也不检点,所有人都希望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尤其是政府项目,更是不计风险地投入,结果造成了今天这样的结果。
  那怎么办?四个字:慢慢消化。决不能搞运动似的,停下来清理。道理很简单,流水不腐。金融市场最怕的是“流动陷阱”。金融市场“十个瓶子、九个盖儿”是常事儿。不停下来,渐渐把问题消化掉,没什么问题,但要是停下来,一定有一个瓶子立即变成坏账。
  这是市场最大的担心。中国金融管理有这样的毛病,好像各个都是数学家,一定要停下来把数搞清楚,结果是数搞清了,金融停滞了,经济不堪重负。就像庸医所说:“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给罗锅治病,用气碾子压,结果罗锅治好了——直了,人死了。
  比如房地产的问题。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是:银行可以经得住30%的房价跌幅。我认为这是不懂经济的“一种静态”的说法。不信我们走着瞧,当房价下跌10%,就会有银行不堪重负了。为什么?因为全社会对经济的预期都变了,60个行业,2万多种商品的生产将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状态,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仅针对地产方向的坏账增多,可以肯定,他对什么行业的贷款都会出问题。
  还是那句话,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去解决。社会管理,不是工厂检修机器,必须停下来检修。所以,我们不能用给“罗锅治病”的方式去治理地方政府债务,更不能停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必须等待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减小债务率;等待地方政府的收入增加,缓解债务风险。
  现在,一手压制房地产市场,让地方没有了卖地收入;一手逼迫地方政府还债,还有一手要他们淘汰落后产能,削减他们的收入渠道。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很明显,逼迫地方政府逃债。过去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而且都有深刻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

  相关稿件
· 日本四年内难逃债务危机 2010-05-18
· [双语阅读]冰岛会不会逃债? 2010-01-11
· 公司恶意逃债 可向股东索要 2009-06-02
· [以案说法]法院可查封逃债人的房产 2008-08-22
· 河南渑池县水泥厂:是破产还债还是破产逃债 200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