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必然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去顾及总量问题,不顾及中国的社会稳定而一味强调结构?当然不行。 现在有些学者又在高叫产业升级了。他们以为,中国的企业应当放弃中低端商品的加工出口,然后投资去做更高端的商品就可以达到摆脱困境的目的。在我看来,这是十分荒谬的。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商品越高端,社会总需求量就越小;另外,我们所说的所谓高端商品,并没有高端到垄断的地步,高端到可以摆脱市场激烈竞争的程度。 所以,放弃大宗消费品,而谋求高端商品收益,其结果就是:生产量大幅减低,利润率看起来很高,但利润额却十分低下,养不了几个人。 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法律规定,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资方必须得和工会商量,必须征得工会的同意。尤其是那些大量替代人工的器械,工会不同意,资方根本无法添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条款?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就业。美国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国。我们是人口大国,我们的就业压力大得多。 所以,我们的政策选择必须是兼顾“总量与结构的综合平衡”,绝不可偏废。“我们既要扩大内需,又必须稳定外需,两者不可偏废”也是这样的道理。内需的扩大,尤其是主动性内需的扩大,不是谁说句话,就可以立即解决的。 在国内主动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外需如果再下降,那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就很难办。所以,总量问题不可小觑。如果我们不关注传统产业的发展,任由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加而造成大量社会失业,那我们还有多少能力用于调整结构? 所以,保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而保增长就不能偏废对外贸易,就不能无视出口加工业的发展。这既是外需所在,也是内需之源。其实,现在的外贸形势并不好。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报告称,下半年的外贸将开始回落。 与此同时,上周末来自美国等主要进口国的经济数据也显示,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开始一轮新的减速。 欧洲的情况就更不妙,财富效应基本没有了,收入在减少,工作不稳定,社会福利在减少,支出则更加谨慎。 现在中国必须抓住“口红效应”的契机,强化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必须性的消费品生产和市场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增加产业链的长度,加大企业营收和利润。我认为,中国政府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应当是帮助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拓展终端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