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两难”选择
    2010-07-02    作者:实习记者 金辉/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近日由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保八”的任务。进入2010年,我国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国内外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此长彼消,短期和长期的矛盾互相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全面、正确地判断形势。专家指出,经济刺激计划造成的高速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转变增长方式,才能保证未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

  宏观调控面临六个“两难”

  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面临着六个“两难”选择。
  第一,前一段的刺激政策是退出还是不退出,如果退出又该如何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同时就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影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是一个两难。
  第二,最近房价调控的力度比较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想把高房价调下来,又怕伤害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是第二个两难。
  第三,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牵涉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要以结构调整作为战略重点,结构调整里第一个需要调整的就是需求结构,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就要扩大消费,怎么才能扩大消费?跟投资怎么形成良性关系?这是第三个“两难”。
  第四,价格。一方面已经出现了通胀的压力,但资源、能源这些价格的改革还要推进,又怕进一步助长通胀的压力,这是第四个两难。
  第五,人民币汇率。从年初到现在,人民币升值不升值,怎么升值,处在两难境地。
  第六,外贸出口。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二次探底的情况下,又要扩大出口,又要结构调整,这是又一个两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2010年将持续向好但后劲不足

  对当前经济形势几个问题的判断

  第一个问题:通货膨胀存在吗?
  我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第一个判断是,目前通货膨胀不仅仅是预期,而且已经转变为一个现实。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5月份达到了3.1%。(前年的通胀是3%)。从趋向上来看,没有进一步抑制的可能性。
  从最近一段时间来看,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工业品的价格上涨趋势比CPI的价格上涨趋势还更显著一点。5月份工业品的价格上涨7.1%,涨幅比上个月扩大了0.3个百分点。1—5月份的同比价格涨幅0.9%,比一季度扩大了1.4个百分点。在生产资料价格方面,采掘工业品价格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更为显著。
  第二个问题:当前的产出过热了吗?
  我国第一季度的GDP超过11%的增长速度,所以对当前的经济是不是出现过热现象,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们看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1—5月份是18.5%,但工业增加值的上涨中重工业更为显著一点,无论是发电量还是用电量都表明,中国经济迅速走出低谷。但目前还没有总体经济过热,从统计数据来看,本轮工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还是来自于重工业,轻工业还比较低迷。重工业拉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是本轮经济刺激的一个结果。
  第三个问题:如何解读当前的经济形势?
  我们认为,总需求增长加速的结构性特征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月份同比增长26.1%,1—5月份是25.9%,稍有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5%,稍有一点增长。那么,GDP11.9%的增速怎么解释,我们看,在GDP上升的同时,消费增速是下降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下降的,进出口绝对水平是下降的。这说明GDP增速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存货的增加。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

  影响中国经济的几大变数

  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几个看法比较一致。第一,今年的形势肯定会好于去年;第二,消费提升,外需转正,投资下滑;第三,2010年总体会呈现“前高后稳”的格局。但是存在几大变数。
  第一大变数是外部环境,这是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变数。尽管我们可以更多地刺激内需,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仍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难被替代。此外,国际资本总量回升乏力,但对中国却大量进入,里面除了一些直接投资之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游资,这和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资产的泡沫化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个变数,政策调整是2010年中国经济的第二大变数。未来中国经济一个很难琢磨的问题就是政治变数。从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位,到现在为止中央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到一种不确定性,到底是进还是退,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不太清楚。
  第三个变数,消费可能依然较为稳健,期待中的井喷很难出现,因为需要收入分配制度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调整。

  未来面临的几大核心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并没有过热,但复苏的进程正在加剧,产出缺口快速收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总供给复苏呈现出强烈的重工业偏向。2010年宏观经济整体将呈现持续向好,但存在后劲不足、前高后低、中期下滑的风险。2010年的很多变数,对宏观经济调整也提出了挑战。
  未来面临的几大核心问题:
  第一,外需波动、汇率冲突与国际环境恶化。
  第二,资产价格的控制与房地产市场的硬着陆;大家都觉得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包括房地产价格过高是对中国经济很大的伤害。但房地产如果整个下跌,中国经济可能会出问题。
  第三,货币政策调控的节奏与通胀。就是货币管理,既要控制通胀,还要考虑经济的复苏还不稳定。在这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是个难题。
  第四是财政调整、地方债务与投资膨胀的控制。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如何处理好保证维持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也不能影响地方政府无节制的借贷对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伤害,这之间也要有一个平衡点。
  第五是重化工复苏与结构的持续恶化。当前宏观经济的“进”与“退”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我们想要治理的目标很多,但工具又很少,所以当前是考验宏观调控智慧的时候。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

  须从六个方面平衡中国经济发展

  如果世界经济基本保持稳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恰当的话,预计中国GDP增速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10%或以上水平。但是,经济增长的目标虽无虞,结构调整的目标却堪忧,当前经济增长的速度越高,未来结构调整的成本越大,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在稳增长中调结构,在解难题中促转变,在风险最小化下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对经济失衡困局、谋求经济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须以“稳政策、调分配、拉两头、优中间、扩内需、促出口”的18字为导向治理中国经济。
  第一、稳政策。中国经济总是陷于大起大落困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大起大落,其根源在于行政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政府的过度干预不会造就一个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只会让市场低效,并且滋生寻租和腐败的空间。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核心就是要减少政府频繁的短期宏观调控,代之以加强长效的市场制度建设,这也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调分配。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但是国民财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程度却日益加深,收入分配改革必须要谋划长远,久拖不决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短期内还是应该拿出若干能够起到实效的具体措施。建议政府下大决心从国企收入分配改革、财政税收政策改革等入手,促进政府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
  第三、拉两头。首先,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粮食供给保持稳定增长,建立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8亿农民的消费能力,有效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其次,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对能源、资源等要素的消耗较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并可以减轻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过度膨胀所引致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变。
  第四、优中间。金融危机的一个作用,就是促使我们下决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深层次的结构优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主体第二产业而言,一要引导和支持工业部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端优势工业产业群,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基础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改变国有垄断行业封闭、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继续扩大民营资本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让其进入垄断行业,促进市场竞争,让生产要素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以提升整个经济的效益和效率。由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而形成的竞争和创新文化,促使创新型大企业不断涌现,也正是发达国家保持强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五、扩内需。可以预期,一直以来支撑中国增长模式的外部需求在未来几年内都将会比较疲软,原因在于主导全球经济消费需求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居民家庭当前都面临着去杠杆化和重建储蓄等重要任务。因而,当务之急是促进从外需支撑的出口型发展模式向内需支撑的消费型发展模式转变。如果说前述的调分配可以增加居民的购买能力,那么要真正有效激活消费需求,还需要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
  第六、促出口。在社会保障和医疗改革等公共福利政策还处于改革摸索的情况下,经济由出口导向向内需驱动的转变无法一蹴而就。当前政府应该在扩内需的同时,在促出口方面同样有所作为,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缓解庞大的就业压力。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

  消费慢于投资为未来埋下隐患

  1978-2009年,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三个扩张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10年。2009年后中国经济将进入第四轮扩张期。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张期长、收缩期短的特征,第四个扩张期,大概会持续七八年。
  中国经济的扩张离不开友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从1978年到2009年也完成了三个周期,它的周期平均长度是9年。2009年后,美国经济也进入了强劲的复苏阶段。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未来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以前世界经济运行周期和美国经济运行周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无论是从美国还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美国和世界经济从2010年也进入了扩张期,并且2010年美国和世界经济的GDP增长率都可能会达到3%以上。这就为中国经济未来七八年的扩张提供了外部增长环境。
  2007年全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13%,2008年以后一路调头向下,到2009年1月降到了6.2%的最低点,从2009年2月开始,中国进行了强劲的复苏,到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高达11.9%,从2009年第二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12个月的持续增长。这种持续增长为2009年的经济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高增长,是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下实现的,我把它称作激素刺激型的经济增长。这种激素刺激型的经济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显得过多、过猛,比较1998-2002年那次经济刺激计划,我们支出的资金可能过多了。那个时候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只发行了6000-7000亿的国债,使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07年,持续了较长的扩张期。4万亿的支出计划使我们在12个月的时间内就把经济从6.2%推向将近12%的增长速度,加速了近一倍,使经济出现了过热。但这种刺激型的经济增长,可能不具有持续性。我们预测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长会出现持续下滑的情况,有可能经济会下滑到8%附近。
  从已经披露的一些经济数据看,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是不可避免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今年5月份开始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已经回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已经回落,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有消费增长速度,一个是同比增长35.1%,一个是同比增长18.2%,这意味着消费增长慢于投资的增长,这对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相关稿件
· 中国经济的深层尴尬 2010-07-01
· 中国经济不存在二次探底风险 2010-07-01
· 《被绑架的中国经济》 2010-07-01
· 中国经济的深层尴尬 2010-07-01
· 王丽丽:“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 201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