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盛开的地方
探寻世博展馆
    2010-04-30    作者:记者 孙韶华 文婧/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效果图。

    丹麦馆内的“小美人鱼”雕像。

    大批游客在排队准备进入英国馆参观。

    上海世博会匈牙利馆效果图。照片均系新华社发

    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不乏惊世建筑之作,它们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引领潮流的建材应用,连同它们的缔造者无不成为建筑史上不朽的丰碑。
  在百年后的今天,步入上海世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造型各异、色彩缤纷的展馆,这些凝聚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智慧结晶、花费上百位来自不同地域设计师无数个不眠日之夜与心血的建筑,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向世人描述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期待的梦想。
  上海世博会的建设者曾经提出,不会刻意去建造标志性的建筑,以免一味追求建筑物的“宏大奇特”而丧失了其本身的内涵。
  的确,翻开世博会的历史不难发现,近代世博会已经不再把重点放在“物”上,而是更加看重展示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未来的态度。这一点,从世博会永久性建筑越来越少、临时性建筑越来越多就不难看出。

  新加坡馆 聆听“城市交响曲”

  新加坡馆的设计外形如同一个灵动的音乐盒,内部共分2层。占地约3000平方米,位于世博园区B区——东南亚和大洋洲片区,耸立在黄浦江南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
  “在我个人看来,未来的现代化城市至少需要具备平衡、多元和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功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化、自然、科技的结合以及良性互动,而能够充分考虑和解决这几者关系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将保持旺盛的活力。”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总设计师陈家毅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城市的理念。

  城市化与环境绿化的“交响”

  “除了水与花园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事物更能体现新加坡与自然的亲近吗?”正因如此,陈家毅的建筑设计团队选择了水与花园这两个元素作为设计基础。
  园外广场上的喷泉,将是“城市交响曲”的序曲。在葱郁的草木掩映之下,水柱的聚散起落将为夏日的世博会带来清凉而悦耳的韵律。而闻名遐迩的新加坡花园景观将在展馆顶部绽放,即使站在卢浦大桥上,这座“空中花园”依然清晰可见。
  “在新加坡,无论走到哪里,我总能闻到泥土的芳香,人与自然相互亲近和信任。”陈家毅说,“不是我们选择了‘水’与‘花园’这两个设计要素,而是它们选择了我们。”

  高度发展与可持续性的“交响”

  新加坡展馆的设计细节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这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对每一份天赐的珍惜。“众所周知,新加坡在自然资源方面并不富裕,每个新加坡人都深深懂得能源的有限与可贵。”新加坡旅游局助理局长刘安健说。
  内部开放式结构、外墙的开缝设计和围绕一楼中央区域的冷水池,为展馆提供了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将通过空气的自然流动有效降低馆内温度,从而避免能源的大量消耗。此外,展馆的大部分建材都可拆除回收,这包括展馆的钢铁结构和立面墙的铝板材料等。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我们很难用一个特定的词语来描述世博会新加坡馆,正如我们很难选择“现代”又或“传统”来描述新加坡这个国家。
  新加坡馆以“城市交响曲”为主题,以“音乐盒”为基本造型,这本身就颇具先锋色彩。在这个建筑中,各种元素相互交织,让游客如同置身于旋律的中心。一楼呈全开放式结构,游客站在馆外,就可以将馆内进行着的各种展览和活动一览无遗。沿着缓坡而上,展馆二层将以三组演出空间,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游客呈现新奇的拟真投影表演。再往上,便是浪漫的顶层花园。当夜晚降临,缤纷夺目的光影将从建筑立面上参差错落的窗户与外墙开缝散射出来,为这座灵动的音乐盒增添更多迷人魅力。而这些先锋的设计元素,正是新加坡的现代化水平与领先科技的生动写照。
  “然而,正是先锋的形式,却承载着传统的内涵。”陈家毅说,突出交融和谐的“城市交响曲”主题,恰好体现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渊源。

  多民族文化的“交响”

  新加坡展馆设计的另一大亮点即是四根形状各异的立柱,它们沿着平滑的曲线从楼顶悬吊下来,贯穿上下,相互映衬,张力之间形成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平衡。而这四根立柱,正象征着新加坡和谐共存、同甘共苦的多元种族。
  新加坡的缤纷多彩,不仅得益于各民族的相互交融,还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充分交流。而这一点从陈家毅本人的经历中就可见一斑。陈家毅学成于新加坡本土和伦敦,在英国驻留20余年,并在新加坡、伦敦、伊斯坦布尔同时执业。如此交杂的东西方文化背景,让他对于建筑设计总抱着“无界”的心态。“各种文化的差异,并不能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界限往往源自内心的狭隘与封闭。”陈家毅说。
  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后,新加坡馆将被拆除、回收。“新加坡的这首‘城市交响曲’演奏的时间太短,仅仅6个月。”刘安健说,“但是,我们相信,它将一直萦绕在每位游客的心中,象征着人类对美好居住状态的向往。”

(记者 孙韶华 文婧/上海报道)

  丹麦馆 讲述梦幻城市生活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就像一本打开的童话书,带领参观者亲身体验丹麦的城市生活。丹麦的象征、著名雕塑——“小美人鱼”第一次走出国门,放置于丹麦馆中央,让参观者感觉置身于安徒生的“童话王国”。  
  丹麦馆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形式,带来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的感受。双螺旋形的人行道和车行道,从地面盘旋两次到达12米的高度,又盘旋而下回到地面。展馆的外立面是该建筑中最为经济、节能的部分。外立面上的孔洞可以让阳光照进室内,还有助于自然通风,每个孔洞都安装有LED光源,既可以调节场馆内的光线,也可以在夜间照亮外立面。因此,丹麦馆的外立面犹如一幅光与影的抽象图案,映射出场馆内川流不息的人流、自行车以及钢墙内的压力流动。  
  整个展馆如同一本生动的童话书,用三个章节来介绍丹麦人日常生活、性格爱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丹麦著名电影导演马丁·德拉哈制作了第一章“我们如何生活”,讲述了丹麦人如何在城市生活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结构,包括如何创建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城市;第二章“我们如何娱乐”则是他与摄影师彼得·芬奇联手制作的,介绍了丹麦人以及他们关于生活价值的个人故事;最后一章“我们如何设想未来”展望了丹麦-中国的共同未来,以及双方在技术和知识领域的合作将如何改善城市生活。
  在丹麦馆,参观者还能切身体验北欧国家丹麦独特的“低碳生活”。自行车在丹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为了提倡环保的出行理念,丹麦馆将为参观者准备三四百辆丹麦的自行车。人们可以骑上自行车到展馆建筑的螺旋外顶平台享受阳光和风味小吃,也可以像许多丹麦孩子一样脱下鞋袜,赤足在清澈的海水中享受海边的清凉,像孩童般在“小美人鱼”的身旁尽情嬉戏。“小美人鱼”所在的中心池塘设计了水净化系统。在世博会召开的半年时间里,水池的水将不再更换,完全靠净化系统保持清洁。

(记者 和苗 孙晓玲/哥本哈根报道)

  英国馆 六万颗种子的创意殿堂

  “不再是那种戴礼帽、拄手杖、抽雪茄的老派绅士形象,而是能够体现和代表英国的各个方面:创新力、创造力、高新技术、携手共进。当然,还有自然。”英国最具创意的天才之一、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说。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的灵感来源于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种子圣殿”为6层建筑,由约6万只纤细的透明亚克力“触须”组成,向外伸展,随风摇曳。白天的时候,每根长达7.5米的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从而营造出敞亮肃穆的空间感。到了晚上,“触须”内含的光源会使整个展馆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
  托马斯·赫斯维克表示,参观者在进入“圣殿”之后会发现每根亚克力杆里都含有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种子,它象征着英国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诠释,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创意和巨大潜力。
  除“种子圣殿”外,“开放公园”还包括“绿色城市”“户外城市”和“活力城市”的展示。进入“绿色城市”中,参观者可以“鸟瞰”英国的四大城市——贝尔法斯特、卡迪夫、伦敦和爱丁堡。在“户外城市”,参观者头顶上是一个“倒垂”着的缩小版的典型英国城市,还将感受到“光雨”散落在身上的效果。植物的活力将在“活力城市”迸发出来,这里展示了种类丰富的植物,通过8个真实的植物生命故事和8个在未来可能实现的植物故事,展现植物与自然如何铸就城市生活的未来,介绍在英国的世界级顶尖科学家们的最新科研工作。

(记者 孙韶华 文婧/上海报道)

  匈牙利馆 诠释对和谐与平衡的终极追求

    从哲学角度表达出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不是传统的展示方式,这是匈牙利馆年轻设计师Tamás Lévai和他的团队在设计之初就有的想法。通过高端的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座独一无二的建筑,是这个20人左右的年轻团队一直以来的职业梦想。
  走进匈牙利展馆,近600根悬挂的木套筒系统通过独特运动轨迹创造出一个如波浪般的声场,将木质结构和音响系统充分结合。展馆中垂直悬挂的木制套筒以一定的密度排列,同时进行动态的移动,整体营造出森林般的效果,移动中木套筒或疏或密的排列也表达了对于城市狭小空间的隐喻。木套筒结构在白天透出自然光,夜间则通过内置的光源点缀出繁星满天的奇妙景象。
  通过这样独特的设计,Tamás Lévai和他的团队希望表现城市的发展、变化以及如脉搏跳动般的生命力,体现出匈牙利这个国家充满创造力的特点。
  “我们将城市定义为活的有机整体,也就是一种人造自然。我们制作了一个传说中的音乐森林来体现了这一点,树木长高或者缩小,我们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空间。”Tamás Lévai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这是一个摇曳的声光空间,白天通过水幕的自然光照亮,夜晚则摇身变为璀璨的星空。”
  据Tamás Lévai介绍,展馆里面的声音来自于匈牙利城市的熙攘,匈牙利语的片段,本土鸟类以及自然之声。所有这些声音都可以用电脑处理成为一首“生命之曲”。这些早、中、晚各不相同的全天循环的声效,与空间中的生命运动精神如出一辙,给每位参观者都能带来独特的体验。
  与展馆和谐与平衡的外形相呼应,匈牙利展馆展示的核心元素是一个形似不倒翁的物质体,它看似普通,实则蕴藏深奥的数学原理,是匈牙利两位年轻数学家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是世界上首个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和一个非稳定平衡点的均质物体,将它在任意一点放置,它都可以回到原位并保持平稳状态,和不倒翁非常相似。但是与不倒翁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倒翁的底部有一个内置重物,而它是完全均质的,这样完全均质的物品也能实现“不倒”的特性,这在此前被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通过建筑商投标选定了‘格姆伯茨(Gomboc)’作为镇馆之宝,这个物化了的数学公式承载了我们对于和谐与平衡的追求,我们将这种理念与世博会口号相结合:我们强调活力与动感的城市生活,就像格姆伯茨那样。”Tamás Lévai说。

(记者 孙韶华 文婧/上海报道)

  相关稿件
· 世博园提供17种外币兑换 2010-04-29
· 世博园区将迎来首场试运营 2010-04-20
· 上海世博园区建设布展进入尾声 2010-04-07
· 上海世博园区宣告完工交付布展 2009-11-03
· 上海世博园区“一轴四馆”雄姿初现 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