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4-30 作者:记者 文婧 孙韶华/上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梁国勇(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 |
作为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和国际经济专家,梁国勇第一次卸下官方的头衔,以一位在中国土生土长,后前往欧洲工作生活,心怀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且对我国城市化之路深存思考的海外华人的身份,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 由于联合国贸发会议6月18日将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进行展览、发布报告、组织研讨,目前梁国勇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进行周全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在这种时候,他总是逻辑清晰、观点新颖,发起言来声情并茂,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的学者。但当被问及国外比较成功的城市理念及实践能够带给中国什么时,他却陷入了沉思。想了很久他说,“作为专注于研究国际经济与发展的学者,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列车’将继续沿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轨道高速行驶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想特别呼吁的是——城市化的中国需要中国化的城市。” 谈起中国,谈起故土,梁国勇言语间透露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诚挚的深情和怀念。但每次回国,城市带给他的感觉却更多是陌生,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如今却逐渐变成一座“最熟悉的陌生城”。 不知是否很多在中国土生土长、后到海外求学工作的中国人回国之时都会惊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他们也遗憾地发现,城市中传统的、中国的、有个性的东西越来越少;现代的(乃至后现代的)、西化的、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些充满着过去记忆片段的老建筑、老街道、老校园,别说是旧景重现,有些甚至连名字都不剩了。而依附于其上的脑海里的美好回忆,被迫悬在空中,紧在心头。 梁国勇曾在一些欧美城市工作和生活过,在那里他深刻感觉到,现代化了的欧美国家是何等的“传统”,而传统和现代是可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完美结合的。同样,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也使他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比如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追求……其中很多哲学思想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以之为指导的营造之术也是西方式的现代化路径所不可企及的。它们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累赘,而是珍宝。 对比中西方国家的城市,梁国勇认为,中国的城市缔造者们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当然,现代化无可厚非,更必不可少;但问题是,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珍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在传统与现代中求得必要的平衡。可惜的是,当代的中国城市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摇摆中渐渐失去平衡,正在义无反顾地滑向一端。 “在传统与现代之辨中,有识者常说,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他说,上海世博会“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是对“人本主义”城市发展观的绝好阐释,它意味着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重视,呼唤着对城市发展中的人的需求的再发现。纵观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曾有过的教训,不难发现,割断历史、扼杀文化、用钱堆起来的城市发展不能带来真正美好的生活,而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可逆性意味着,钢筋水泥的丛林、千城一面的尴尬,可能给我们的后人留下太多遗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