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治堵”十大措施之一,错峰上下班制度已经实施两日,从多数网友的反映来看,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网友调侃“错峰”成了“凑峰”。一些网友指出,目前实施的错峰上下班措施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弊病,若想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政府尚需进一步开阔思路,问计于民。
比以前更拥堵
4月13日九时许,新浪网微博上,刚刚进入办公室的网友们迫不及待地记录下上班途中遭遇拥堵场面。 开车上班的网友“切总”说:“感觉路上比实施错峰上下班以前更堵了,到了单位已经到九点了,没时间去食堂吃早饭了,郁闷啊!” 网友“风来”称:“地铁不是一般的挤,在北京坐了多少年的地铁,今天的密度算是罕见了。” 乘公交上班的网友“CCTV华明”感慨:“错峰第二天,车如海人如山,公共汽车快被挤翻了。” 也有少数网友感觉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网友“青柠博客”称:这两天上班时间缩短了十五分钟,不过,当她兴奋地和别人交流时却发现“周围的同事都说堵了,笑我是正好赶上了。” 对于多数网友的质疑和不满,搜狐网网友“清馨明月”表示,大家对新措施实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网易网博主“tina_qi”进一步指出,一个新出行方案的效果,一般都要经过几个周期的运行后,才能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
绕不过去的问题
“错时上下班带来错峰出行,理论上很有效。”网友“闲云野鹤”在其个人网站上撰文指出:“但公众的出行需求,离设计制度时的理想状态,可能差得很远。” 新浪网博主王永列举了目前出行需求与制度安排之间的两大现实矛盾: 第一,原本八点半上班的部分家长仍然要送孩子上学,而学校的上课时间并没有推迟,因此这部分家长虽然在名义上推迟了上班时间,但却不可能送完孩子再回家,只能如往常般在八点半之前赶到单位,等到9∶00上班。 第二,北京大部分私营企业和外企的上班时间原本就定为9∶00,北京市市属机关单位推迟上班让81万人加入到9∶00上班的人群中,使这一时段的交通更为拥堵。从北京交通台采访大部分听众的情况来看,早上高峰错时并没有带来实际的好处,相反还打乱了原有的平衡。
治堵尚需开阔思路
有网友表示,政府“治堵”的思路能不能再开阔一点。 博主王永建议,将市属机构上班时间改为8∶00。如此,这部分人群的上班时间刚好可以和学校7∶20至7∶40开课的时间温和互动,也能够确保他们五点下班后接孩子回家。而早上八点的高峰和九点的高峰错开,形成间隔一个小时的两个高峰时段,拉长高峰期时长,有利于改善早高峰的拥堵状况。 网易网博主“白石头”指出,不合理的公交系统和过多的小型车保有量是交通拥堵的最主要原因。与其持同样观点的王永建议,政府应出台优惠措施,鼓励、支持“拼车”。他以新加坡为例表示,当地只要在任何高速收费口见到车内坐有4个人,就免收高速费。如果北京能积极推动“拼车”,至少能让北京在高峰期减少10%的车辆。 此外,网友“清馨明月”强调,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应该更多地听取百姓的意见,“一个好的措施不能只凭想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必须走群众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