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斌、顾卫等专家认为,环渤海地区储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开采量100亿立方米,资源丰富。而科学实验证明,海冰脱盐后可达到水库、河流等地表水一类水标准,这表明渤海污染不会影响海冰淡化后的水质。
可利用海冰资源极为丰富
据测算,环渤海地区储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开采量100亿立方米(淡水转化率为90%),而这还只是一次性资源的利用。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之间,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米。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面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南面的莱州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犹如伸出的双臂将其合抱,构成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环渤海地区可利用海冰资源极为丰富。据相关科研人员介绍,由于大陆河川大量淡水注入,渤海海水中的盐度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加之海湾的地形较为闭塞,海水交流性较弱,渤海因而成为世界上纬度最低的结冰地区。每年冬季,在欧亚大陆冬季风及寒潮的作用下,海水会出现冻结,形成海冰。渤海海冰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它们是由平整冰、重叠冰、堆集冰、冰脊和冰丘等组成。一般情况下,平整冰的厚度约为20厘米至30厘米。渤海海冰主要从西部和西北部海域生成,在海面风和潮流的作用下不断向东南漂移,形成渤海独特的海冰资源输运特点。 每年的11月中下旬到翌年的3月下旬是渤海的结冰期,平均冰期约为120天左右。其中辽东湾冰期最长,大约140多天。科研人员据此测算,环渤海地区储存的海冰正常年份平均可开采量100亿立方米(淡水转化率为90%),而这还只是一次性资源的利用。相关研究表明,海冰经开采后还会再生长,如果按年平均生长4次至5次计算,其可利用资源量更加可观。这对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又严重缺水的环渤海地区来说,其作用和影响可想而知。
天然优势助推海冰淡化
冬天自然冻结后,渤海海域海冰盐度可降至6‰至8‰之间;对渤海海冰淡化水的检测结果令科研人员十分惊奇。
陈伟斌说,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海水淡化有一种方法本身也要靠海水冻结,由于它需要几次冻结,成本高、耗能也高,加上设备复杂,因此没有像蒸馏法、膜技术法、电渗析法那样成为海水淡化的主流方法。在正常情况下,渤海海域海水的盐度在32‰左右,但在冬天自然冻结后,这里海冰的盐度在6‰至8‰之间,低的时候可以降至4‰至6‰,不需任何手段就能自动将大部分盐分去除掉,剩下的盐分则可通过技术层面解决。目前,海冰淡化成本已下降为每立方米5元左右,充分显示出海冰作为淡水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今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逐步成熟,其成本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那么,渤海作为我国污染严重地区之一,由渤海海冰淡化出来的淡水品质是否存在问题,可不可用?为此,作为水质检测权威部门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专门进行了化验,化验结果令科研人员十分惊奇:与我国地表淡水资源的国家标准的34项指标相比,利用渤海海冰产出的淡化水除氯离子、硫酸根离子超标外,其他均符合地表水标准,而这两项超标指标并非因污染造成,而是天然水质本身的原因,完全可通过淡化技术予以解决。由此表明,海水结冰过程是个净化的过程。实验证明,海冰脱盐后可达到水库、河流等地表水一类水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