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可能引发通胀的四大风险因素
    2010-03-23    作者:丁茂战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1、2月份各项经济指标表明,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向好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经济运行总体正常。然而,经济也有隐忧,最应该警惕的当是价格走势。
  按供需均衡原理,今年发生恶性通胀基本不可能,因为国内几乎没有哪种商品不是供大于求。有无通胀风险由多种因素决定,但就当前我国经济现实情况看,至少存在四大可能引发通胀的潜在因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第一,粮食供应会不会发生大问题。尽管我们已经连续6个年头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但今年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目前,西南大旱局面仍然没有改观,如果今年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从而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这才是真正的考验。影响我国通货膨胀因素,农业生产、农副产品供应是第一因素。2月份CPI上涨2.7%,在对八大类商品统计中,六种上涨、两类下降,而上涨最多的就是食品价格,上涨了6.2%。对此,我们应该有多手准备,多准备几张牌。
  第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影响。以伦敦原油市场为例,从2月初到目前为止的1个多月时间里,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从70美元左右上涨到80多美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果发生大幅度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就很可能发生。全球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凯恩斯扩张性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成必然,就看上涨幅度有多大。2月份,我国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0.3%,比PPI5.4%上涨幅度高出4.9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为-7.1%,今年2月涨幅比上月扩大2.3个百分点。特别是2月份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价格上涨30.1%,燃料动力类上涨了25.4%,这些原料的大幅度上涨,必将传导给产品市场,造成后续PPI继续攀升,从而带来普遍性的影响。
  第三,货币投放规模太大。为了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年新增贷款规模达到95957亿,同比增长98.72%。今年需要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贷款调控目标为7.5万亿,而今年1月份就贷出去了1.39万亿,2月份也达到7001亿,1-2月份完成全年规模的27.88%。2009年GDP总量增长8.7%,新增贷款同比增长98.72%。投放出的贷款就如“笼中老虎”,一旦出笼,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心理预期因素。通货膨胀会不会发生,心理预期因素非常关键。如果确实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CPI迅速走高;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输入型因素导致PPI持续走高,因此造成老百姓恐慌心理,从而发生抢购,恶性通货膨胀就将出现。前年年底,人民币各项存款为478444亿元,而今年2月份达到62.25万亿,短短14个月增加了144056亿,增长30.11%,月均增长1万亿。目前存贷差达到20.18万亿。发生通胀“不差钱”,这个“老虎”如果真的因为恐慌而被“释放”,可能是个灾难。

  相关稿件
· 亚洲通胀真的来了 2010-03-22
· 抗通胀结构性产品或成“救命稻草” 2010-03-19
· 央行: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不减 2010-03-17
· 通胀预期“变现”? 2010-03-17
· 苏宁:“CPI控3”无大碍 通胀压力不大 201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