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我国进入春季沙尘天气多发期
专家称,沙尘天气提醒人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10-03-23    作者:记者 方烨 白田田/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然而最近出现的沙尘天气、罕见干旱等现象已经提前给公众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气象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期的沙尘天气是由于沙尘源区和途经区沙源物质丰富、气温回升较快、土壤失墒严重、冷空气势力较强而发生发展的。专家认为,从根本上看,沙尘天气与过度开垦、粗放式农业生产有关。这提醒人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月22日,在北京鼓楼附近,一位老人在沙尘中骑行。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聚焦 1 今春沙尘天气比去年多

  3月19日至20日,一次强度大、范围广的沙尘天气由北向南席卷开来。沙尘天气累计影响到全国21个省区市,沙尘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其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21日下午起,受到北方强沙尘暴的影响,处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部分地区出现了霾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表示,这次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是200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
  3月21日至22日,一股新的冷空气又裹挟沙尘而来,北京大部分地区再次出现沙尘天气,能见度和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出门在外能够闻到“尘土味”。同时,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也都遭受沙尘天气的侵袭。中央气象台于3月22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截至22日18时,中央气象台解除了沙尘暴蓝色预警,但华北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仍将有扬沙或浮尘天气。中央气象台专家分析,今年以来,我国已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特点表现为发生次数较去年同期偏多、发生时段集中、沙尘影响的范围广。此外,今年沙尘天气首次发生时间(3月11日)与近十年沙尘首发时间相比异常偏晚,是2001年以来最晚的一年。
  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春季沙尘天气多发期,预计今春沙尘天气比去年偏多。据预测,3月下旬,我国北方有可能出现1-2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影响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北部、南疆盆地和华北北部。4月-5月,我国北方还将出现6-9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4月份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仍将较活跃,强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聚焦 2 气候异常是“尘飞扬”的重要外因

  据国家林业局的数据,从19日到20日11时,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的国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2.7亿。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介绍说,到22日中午,新一轮的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东部的局部、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影响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波及5省区196个旗县,受影响人口约6100万,受影响耕地面积约90万公顷、经济林地约7.8万公顷、草地约5000万公顷。
  刘拓说,本次沙尘暴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沙尘天气造成土壤失墒,对华北平原农林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于春播、不利于冬小麦返青、不利于经济林果的发芽开花。
  对于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刘拓表示,21日至22日沙尘天气的沙尘源是在蒙古国中西部及我国甘肃河西走廊、内蒙西部等地。这些地区沙漠、沙地广布,是起沙尘的物质条件;而气候异常是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动力条件。
  从气象角度来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认为,近期沙尘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沙源地受到强冷空气影响,冷暖空气交汇时地面旋转风比较强,容易把沙尘吹起来;二是冷空气集中南下,中高层风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在5000米以上直到12公里左右的高空,西北风把沙尘一直带到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东部地区没有沙源,沙尘被高空风输送过来并沉降,形成沙尘天气;三是前些天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等地的地表温度回升,地面解冻,下立面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形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认为,中国的沙漠区域约为167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几十年中最新沙化扩张的大概有8万平方公里,其余绝大部分是存在了几十万年的原生沙漠。
  大面积沙源地的存在,导致沙尘天气难以根治。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3月12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国家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有效遏制了全国草原生态加速恶化的势头,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草原343.2万公顷,严重沙化草原面积减少20%以上。但目前宜林地的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五省区,干旱、石漠化、沙漠化严重。一些地区违法侵占林地、草原、绿地、湿地资源现象时有发生,要实现2020年比2005年森林面积新增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新增13亿立方米,及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000万公顷、改良草原面积达到6000万公顷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

  聚焦 3 气象灾害促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危机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成为了全国上下的共识。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密集出现的干旱、暴雪、沙尘等气象灾害更是让这种“转变”显得更为紧迫。
  “气象的问题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系,一连串的异常天气可能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胡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根本上看,沙尘天气与过度开垦、粗放式农业生产有关系。西北干旱地区要转变农业的职能,不一定非要发展大田农业,提供农产品,可以通过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林,实现农业的生态功能。
  胡迟认为,异常天气提醒人们要把握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西部地区要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来发展经济,不要一味地模仿东部的发展模式。各地在引进项目的时候要把握好环境评价标准,坚决不引进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
  刘拓表示,在防沙治沙工作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采取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措施,加强地表覆盖,减少尘源。
  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封禁保护,汲取长期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的教训;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沙化耕地进行了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牧业方式,改善牧业结构;通过节水灌溉和水源工程配套措施,促进了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有组织的把自然和生产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移居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周边,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这些防沙治沙的措施不仅要改变沙尘形成的“物质条件”,更要改变其“经济基础”。有评论指出,环境要保护,经济要发展,这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比如,无论是城镇建设还是产业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等自然禀赋和环境承载量,尽量发展既能促进生态恢复、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在各类经济开发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中,更应注重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尽量减少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避免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埋下长期的环境隐患。

  相关稿件
· 在沙尘暴面前,每个人都是穷人 2010-03-22
· 敦煌沙尘暴监测站投入使用[图] 2009-04-14
· 塔里木盆地突现沙尘天气 2009-03-27
· 奥运期间不会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 2008-06-04
· 京津地区出现入春以来最严重沙尘天气 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