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城市俯瞰图 |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安徽800里,依托这条黄金水道,皖江城市带应运而生。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 面对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合肥人深刻认识到,平台是产业赖以存在的“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做根基,产业将生存困难,更难谈发展。 近年来,合肥从“大建设”、核心区、会展业方面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全能冠军”。筑巢引得凤凰来,在产业“运”进来之后,不仅有地方“放”,而且“放”得好,产生了更大的效益。
“大建设”融入东部“时空”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肥市领导高瞻远瞩:只有交通完善了,产业才能“运”进来。 作为中部地区面向东部沿海发展先进城市的“桥头堡”,合肥交通进展正在以惊人的变化不断“提速”。 “大建设”为城市“扩容”。自2006年滨湖新区启动建设以来,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随着“大建设”的推进,合肥新的道路交通框架将基本形成,一座现代化的滨湖城市已然崛起。 交通设施“硬件”的全面提升,缩短了与长三角的时空间隔。让合肥在区域分工合作中,承东启西,左右逢源,化“上风”为“胜势”。 2009年,总投资254亿元的“141”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设项目精彩纷呈,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一个主城、四个组团和一个滨湖新区”式空间框架,拥有无可比拟的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的优势。“多组团”实现了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突出特色,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见证了“合肥速度”。联动东西、贯穿南北,合肥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打造心脏”核心区
产业光“运”进来不够,还需要“装”得下。核心区如同人的心脏,重要性非同一般。 合肥的底气来自于产业园区的支撑。从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其内有格力工业园、三洋电器;合肥北边有庐阳工业园、双凤工业园;合肥东边有美菱工业园;合肥南边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包含若干工业园,个个都是“大牌”。 在先进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一系列重大举措密集推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支持加快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快人才引进……主要精力、主要资源、主要措施不断向工业园区集中。 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产业是核心,项目是抓手。经过持续不断的成果孵化、项目储备和企业引进,合肥深入进行了基础设施对接、政策体制对接、政府服务水平对接、物流条件对接等,发挥合肥的经济优势,结合产业转移的趋势,带动发展自身的战略新兴产业。 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神话继续在合肥上演,以京东方为例,2009年8月,首批平板显示产业基地13家上游企业中国集中签约合肥。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企业发展交流更为便捷。
会展发展高举产业对接“大旗”
产业“装”下“落地”后,如何实现对接,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合肥建立了有特色的会展品牌,成为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皖江机遇”更是企业的机遇,合肥市大力鼓励企业参加产业对接。政府的努力和引导只是一个基础平台,企业的参与才是加速产业转移的关键。 2009年,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合肥收获200多亿元的真金白银,其中签约24个项目,投资总额超83亿元,引进外来资金80亿元。 从“默默无闻”到“会展明星”,落户合肥的展会规模正在明显变大。2009年,合肥展会中,超过6万平方米的共有三场,规模超过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会就达到了15场之多。 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合肥人在投资观念上更加开放;在经济拉动方面,有力地促进合肥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市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也扩大了合肥市的知名度。 飞步凌云八千里,江淮雄才振九关。筑巢引凤,承接产业转移,合肥准备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