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66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实验示范项目首个发电单元1兆瓦成功并网发电,填补了云南地面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零的空白。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
太阳能光伏产业被认为是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中,曾高速发展但却过度依靠“来料加工”、“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遭遇了困境。2009年,随着国家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民间投资的逐渐恢复,中国光伏产业开始步入结构和市场调整期。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将进一步“乾坤大挪移”,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转向广阔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但他们同时认为:在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仍需谨慎应对。
“两头在外”难以为继
金融危机之前,光伏产业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的热点。中国光伏企业也曾在华尔街风光无限,2005—2006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多达11家。2008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达2600MW,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光伏产业的泡沫化发展的背后所潜藏的则是过度依赖“来料加工”和“海外市场”等结构性问题。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安定介绍,2003—2008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高纯多晶硅料生产、硅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线生产、光伏应用等光伏产业链5大环节中,中国企业只能抢占硅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线等环节,产业链最上游的多晶硅料生产和最下游的光伏应用都显得底气不足。 2008年之前,国际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从2001—2003年的25—40美元/kg上升至2008年480美元/kg的最高点,业内当时甚至有“拥硅者拥天下”的说法。在暴利的驱使下,中国光伏产业纷纷涌向多晶硅生产,2007年,国内25家上市公司针对新能源领域的156.70亿元的投资中,多晶硅项目就包揽了其中的1/3,投产量达4000吨以上。但是,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大多是以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维系的,在工艺与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去甚远。 李安定介绍,国内的多晶硅成本普遍在50至70美元/kg,个别公司甚至高达100美元,而美德等国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不过25美元/kg。 相比于多晶硅料生产的“有量无质”,光伏应用的突出矛盾则在于国内需求不足,2008年,中国98%的光伏电池出口国外,本土应用匮乏。 中国光伏产业的这种结构性问题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格外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硅料行情下跌,从最高位的近500美元下跌至70至80美元,依靠高成本和高能耗维系的中国多晶硅生产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德国、西班牙等光伏需求大国调整了自己的光伏发展战略,国外订单锐减,更是雪上加霜。原本在国际股市上炙手可热的中国光伏企业遭到了华尔街冷落,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首个星期,中国太阳能板块整体下跌了10%。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光伏企业在华尔街圈到一分钱。
“绝地逢生”开拓国内市场
用“绝地逢生”四字来形容2009年的中国光伏产业是再恰当不过了。2009年,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光伏产业开始了“壮士断腕”般的产业结构调整。 2009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加强了对新建多晶硅项目的控制,明确提出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同时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 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多晶硅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危机中的行业洗牌虽然带阵痛,但大浪淘沙,在此次危机中经受住考验的,往往是那些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这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 在规范产业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亦相继出台“屋顶工程”、“金太阳工程”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强化光伏应用能力。 2009年7月,科技部推动“金太阳认证工程”,明确为500兆瓦太阳能示范项目提供补贴。9月,这一额度又追加到642兆瓦。专家估计,仅“金太阳工程”一项,就相当于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新增500至680MW的光伏装机容量,年新增装机容量250MW以上,将为我国的光伏电池企业每年提供14%以上的市场。 “国家的产业支持政策,有效拉动了国内市场的光伏应用需求,对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实现率先复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李安定说。
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在国家通过政策推进光伏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光伏产业自身的市场化调整也在继续。 2010新年伊始,广西贺州“光伏新能源与立体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专家论证,装机容量达4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项目即将落户素有“珠三角菜篮子”之称的贺州。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开始摆脱对国外和城市市场的过度依赖,向国内广阔农村市场进军的缩影。 专家认为,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中国政府对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促使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光伏产业应用企业将目光投向潜力无穷的农村市场。 较早看到农村市场巨大潜力的光伏企业已经从中受益。东莞东海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年从事LED太阳能照明光源的技术服务,目前已经拥有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 公司董事长骆国豪告诉记者,2004—2009年,公司几乎每年都在持续投入,累计投资超过2亿元,属于典型的技术积累阶段。但从2010年开始,公司接受以太阳能光伏为核心的服务订单额度就超过5亿元。预计今后几年,订单都会呈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骆国豪认为,光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拥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光伏与农业将可以在多个领域进行融合,在推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东海龙公司目前在做的另一项目是太阳能杀虫灯。骆国豪介绍,这种结合了光伏高科技的杀虫灯可以引杀50至100亩田地的1000多种虫害,环保高效,而每盏灯的成本不过1万元。 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林炳营致力于研究光伏发电与沼气的融合。林炳营认为,沼气在农村拥有充足的原料,沼气可以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构建稳定而可持续的绿色供电系统。 专家认为,光伏产业进军农村市场,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光伏应用发展,改变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特别是“应用在外”的尴尬境地,对于我国节能减排、扩大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说,我国是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能源发展供不应求,促进农业与光伏产业的结合,对促进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实现节能减排都有重要作用。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孙耀唯用“历史的进步”来判断光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一是农业产业化的革命,二是将新能源的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业内人士判断,光伏产业进入农村市场,总价值超过亿万元。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光伏企业进入,这将改写以往以城市为中心的光伏产业市场格局。
太阳能向农村进军还需“双重转身”
一边是众多太阳能产业雄心勃勃地启动了“向农村进军”的发展战略,一边则是大部分农村消费者对太阳能这一新兴产业依然知之甚少。记者在广西贺州市、河池市、北海市和湖北、湖南等地农村采访时发现,太阳能产业要实现向整个农村市场的纵深开拓,仍然面临诸多难题。
“南墙计划”:用太阳能化解农村取暖难
太阳能专家喜文华建言,推广实施太阳能“南墙计划”,可化解农村取暖费用高、污染重、不安全等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