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扫描
“山”呼•“海”应
    2010-01-27    作者:记者 何玲玲 岳德亮/杭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1月14日,货运列车即将驶出宁波市铁路北仑港站。当日下午3时半,沿海快线甬温海铁集装箱班列在浙江省宁波市铁路北仑港站启动运行。该班列以铁路北仑港站、温州西站为装卸作业点,时速可达每小时120公里,是目前国内运行速度最快的货运列车。沿海快线甬温海铁联运的开通运行,可以降低浙东南沿线地区企业的商务成本,提升宁波-温州集装箱运输能力,加快推进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一体化。新华社发

    编辑点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个世界性话题而非中国独有。从全球看,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整个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差距是明摆着的。就省区而言,珠三角有钱吧,但广东还有粤北山区;胶东半岛富吧,可山东还有鲁西南。让人眼红的浙江,也免不了“山”“海”之别。
  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避免差距越来越大的“马太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课题,这是制度决定的。对此,小平同志讲得很明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在一个具体区域内,欠发达的地区就如同“木桶理论”中的那块短板,它制约了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换句话说,它没小康,就难言整个区域的小康。而区域发展的组织领导者亦难言功德圆满。
  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从外部或曰外因的角度讲,离不开“富帮穷”。而要做到这一点,则离不开“两只手”。从许多地方的实践看,改革开放前乃至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这只手尽管发力不小,但成效有限。为什么?因为另一只手缺失或曰比较软。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发力过度闹不好就是一平二调“大锅饭”。还是小平同志英明,最近再读邓选,老人家在上个世纪九二南巡时就预言,解决这个问题太早了不行,而在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则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在浙江,市场这只手有劲了。不用人教,在中国他们就是祖师爷。而政府这只手则愈发娴熟、灵巧、有力。两只手合力,便有了浙江《“山”呼“海”应》这台好戏。按照看戏的规矩,我们在这里喝声彩,叫个“好”。

  
  浙江省农信联社所辖衢州、绍兴两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山海协作”启动仪式不久前在衢州举行,两地6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签订互助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开展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多领域、多方位互助合作。此举表明两市山海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以上只是浙江开展山海协作中的一个小例子。7年来,随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推进,成效日益显现。衢州市山海协作项目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约占全市生产总值增量的40%;丽水市的项目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40%。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衢州、丽水和舟山的GDP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均在10%以上。山海协作已经成为推进浙江省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山海协作不是一般的“富帮穷”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始终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浙西南山区、海岛与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之间的“贫富鸿沟”仍然存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省就开展了各类扶贫工程。但是,输血型扶贫工程没能根本解决落后地区的面貌。而与此同时,浙江沿海发达地区因受资源制约,大量的产业资本走向省外、国外。
  以丽水市这座“山”为例,2000年,丽水市国内生产总值处于全省倒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40.8%。相邻的衢州市也大抵如此,均约为200亿元;而同期杭州、宁波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他们的8-10倍。
  大协作,才能谋求大发展。2002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工程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以沿海发达地区与浙西南山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在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就业、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合作为手段。这一决定一经公布,顿时引来全球浙商一片欢呼,同时更激起了协作地党委政府的共鸣。“山”要脱贫发展,“海”要优化升级。
  浙江的“山”,主要是指浙西南的衢州、丽水等山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和舟山;“海”则指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宁波、绍兴、温州等市。
  山海协作工程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推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据此,一场“山呼海应”的大布局开始波及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以及丽水、衢州、舟山等相对欠发达地区。
  “浙江的山海协作工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帮穷’,而是融合经济断层、实现优势互补的探索创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层面上展开。”浙江省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副主任黄荣海在接受采访时说,浙江的山海协作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合作发展,既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又促使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实现互动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海协作工程突破了长期以来“输血帮扶”为主的传统模式,探索“造血帮扶”为主的现代模式。衢州、丽水两市负责人多次表示,这样的模式,更加符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市场经济规律,增强了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自山海协作实施以来,“海边人”进“山”的脚步从未如此坚定,“山里人”也以更加自信的步伐奔向“海”边,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企业里突然多了许多浙江“山里人”的身影。
  为了让这项“造血”工程新鲜血液不断,衢州、丽水、舟山等欠发达地区把山海协作工程视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纷纷成立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出台“山海协作工程”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等,热情迎接“海的拥抱”。
  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省山海协作工程领导小组实施了《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考核办法》,把考核范围提高到各市政府和省级部门的层面,各地也把山海协作纳入到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土地换项目”创下多赢结果

  2006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土地等资源对发达地区的制约加剧,发达地区的一批重大项目无法落地;另一方面,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批企业急需寻找新的空间。
  很快,这一矛盾在“山海协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出口。衢州市与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对接,提出了资源与产业合作的创新举措,先后与三市签订以“土地换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资源与产业合作协议,通过土地资源代开发、共建山海协作示范项目、推动企业投资等形式,展开新的层面的合作。
  丽水、衢州等地属于典型的多丘陵山地,挖山填沟后土地资源丰富。而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紧缺的不是产业,是土地。于是杭州市主动向衢州提供有对外拓展意愿的企业名单,组织这些企业到衢州考察,展开合作。
  以杭州的一家玻璃企业为例,企业要转型升级,扩建新的厂房。但这家玻璃企业位于市区“寸土寸金”的地块,根本没有再扩展的空间。经过考察研判,杭州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企业搬迁到了衢州。
  “对企业来说,它有了一个重新发展的巨大空间,对于杭州来说,腾出了一块黄金宝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这样一个大企业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杭州市长蔡奇表示,这是皆大欢喜的多赢结果。
  记者在专门辟出的30平方公里的衢州市工业区看到,正是各取所需,杭州的建华化工、娃哈哈集团、万向硅峰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项目在衢州落地。今年上半年,杭州与衢州又达成了5个亿元以上的合作项目。
  筑巢引凤的衢州市为杭州、宁波、绍兴等地调剂了各类土地指标35万亩,有效缓解了三市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矛盾,为产业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比如浙江乐迪电子科技公司原只是宁波余姚一镇上的小工厂,年产值不到千万,转战衢州扩张后,固定资产投入1.2亿元,2008年产值达11亿元。
  宁波市长毛光烈介绍说,宁波已与衢州商定,在五年内,衢州为宁波解决各类土地指标16.5万亩,宁波则推进企业到衢州投资争取达到100亿元。为服务好在上“山”的企业,宁波还在衢州设立了专门的政府办事处,替企业在投资计划、考察洽谈、项目选址、注册登记、征地建设、投产运营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

  促欠发达地区成新经济增长点

  在浙西南的青山绿水间,“1+1>2”的效应正在显现。“这几年,通过与衢州开展资源与产业合作,有效缓解了宁波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制约,拓展了宁波的发展空间,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外拓和梯度转移。”宁波市经协办有关负责人说。
  但是,资源与产业合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经验可循,因此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务实创新。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负责人说,近三年来,浙江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已表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特点,不再停留在项目上,还大力加强共建工业园区建设,使发达地区产业在转移的同时,能形成一定的集聚度,进一步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底,总投资5亿元、占地500亩的常山“镇海创业园”正式奠基,其中由镇海海江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50亩标准厂房于今年4月破土动工。
  这只是一个缩影。记者在衢州市专门辟出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看到,杭州工业园、宁波工业园、北仑工业园、鄞州工业园等相继挂牌。截至目前,宁波市、区(县)两级分别与衢州相关单位达成6个共建工业园区的协议,开发面积达9100亩,实际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
  据了解,至今年7月,宁波市企业投资衢州的签约项目中,已开工项目104个、投产项目58个,投资额超过60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可达8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80%以上。有8家企业成为衢州市的重点扶持企业,16个项目成为衢州市重点项目。
  在衢州市等地提供土地等资源支持下,一大批企业的落户与投产,为“山”上带来了高质量的腾飞力量。记者看到,在占地面积数十亩的衢州工业新区里,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总投资40亿元的厂区已经拔地而起。中宁硅业已实际投入15亿元以上,今年8月已进行试生产,并成为衢州氟硅产业的龙头企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义乌客商投资的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为衢州延伸氟硅产业链、打造全省光伏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宁波申洲集团投资的飞耀纺织项目,成为衢州纺织服装行业龙头;杭州娃哈哈集团新上的饮料项目,迅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据测算,2006年以来,在衢州引进的工业项目中,属于重点培育主导产业的项目产值占比达66.2%。
  衢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现在的衢州,氟硅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层次不断提升,形成这样新的产业格局,山海协作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升作用。

  崛起的,并不仅是经济实力

  这是一组让人惊讶的数字:2002年以来,衢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4.9%。“山”上的人说,山海协作为欠发达地区注入的不仅仅是项目、资金,带来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海”边先进的理念,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目标。
  在近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个山海协作项目的落户,对“山”上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他们的开放意识被激活了,创新精神更加觉醒了。
  常山水泥有限公司管理部的员工鲁霞君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家就在常山县的辉埠村,前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几个月前,绍兴的光宇集团来投资建起了干净整洁的新型水泥厂,“我幸运地成了厂里的一名职工,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还可以照顾父母亲,收入也更多了。”
  记者注意到,“你投资、我受益”的理念在衢州市已经深入人心,不仅百姓欢迎,政府机关更是积极服务跟上,对于山海协作项目,全面实行“一个领导联系、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班子服务”的服务机制,投资额特别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代理服务。
  项目的源源不断涌进,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九景衢铁路、杭新景高速、杭长铁路衢州段、龙游核电等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进入决策视野,一些项目已经或有望开工。
  除此之外,民间投资也被激活了。外来投资者的大批进入,也促使衢州当地企业不断进行规模扩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剑锋研究员表示,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浙江的全面小康何时实现,就看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何时能拉长。山海协作正是一条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相对均衡的效率更优的统筹发展之路。

  欠发达地区“借船出海”

  山海协作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欠发达地区各市轮流举办了七届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历届省委书记、省长均共同参加有关活动并召开专题会议。另一方面,山海协作工程融入浙江省内的义博会、西博会、工科会以及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大型展会,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从2004年开始在义博会设立山海协作专区,已累计组织617家欠发达地区企业参展,共实现成交额6.35亿元,不仅为欠发达地区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搭建了有效平台,也为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去年10月下旬举行的“第15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作为义博会重点活动和亮点之一的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再次精彩“上演”。
  记者注意到,在去年9月下旬举行的第14届中国五金博览会上,则首次出现了山海协作专区,为省内欠发达地区企业提供经贸合作平台。
  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自2004年设立以来,不仅为欠发达地区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搭建了有效平台,也为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规模从最初的82个展位扩大到175个展位,五年共实现成交额6.38亿元。
  其中,外贸成交额5000万美元,占总成交额的60%以上。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签订合作项目61个,总投资7.77亿元。
  据了解,今年的五金博览会首次推出的“山海协作”专区就吸引了金华、衢州、丽水、台州等欠发达地区的20多家企业参展,共设展位40多个,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参加五金博览会。参展商品涉及电动工具、防盗门、运动器材、机电、日用五金、五金工具等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山海协作工程共实施产业合作项目928个,到位资金235.3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35.3%;其中新签项目到位资金123.6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309.1%,同比增长25.4%;实施山海协作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212个,到位资金5425.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25.44%和753.57%,其中组织培训劳务41937人次,转移就业46913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430.12%和208.97%。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