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日凌晨,香港维多利亚港举行迎新年烟花灯光汇演,庆祝2010年元旦的到来。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
新年伊始,香港各大报纸以显著篇幅报道了当地辞旧迎新的盛况,并纷纷发表社评社论和分析文章,提出要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报纸和学者发出警告,2010年香港经济仍面临挑战,发达经济体复苏力度、内地及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退出时机、迪拜债务危机事件的发展等都将影响香港经济复苏进程。特别是近一年间流入香港规模创纪录的巨额资金可能转向流出,将是2010年香港经济的主要风险。
经济步向复苏
香港《文汇报》发表社评说,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应对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率先实现复苏,而且推动全球逐渐走出衰退。同时,中央及时推出许多力度空前的挺港措施,帮助香港克服困难,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也群策群力,促使香港经济出现强劲反弹。民意调查显示,62%的市民预期新一年香港整体发展有所改善,人数较一年前大幅反弹47%。 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香港内部经济引擎已全面步向复苏。私人消费开支在连跌3个季度后,在第三季度回升0.2%;本地固定资本形成在连跌3个季度后,在第三季度回升1.4%;特区政府消费开支在刺激经济的预算案下增幅扩大至自衰退以来最高的3.3%。这三大内部增长引擎总共令GDP增长0.7%。只是由于商品出口未见改善,令商品及服务净出口拖累GDP高达7.3个百分点,从而拉低了整体经济增长。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戴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经济“内热外冷”的特点没有根本改变,如果2009年第四季度复苏较为显著,则全年跌幅可望收窄至-2.5%至-3%,好于特区政府-3.3%的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香港经济增长达5%,高于4%的长期趋势性增长水平。戴道华认为,香港经济细小、开放且波幅大,复苏初期的增幅有机会达到5%,但这需要很多有利条件配合,包括美国和中国内地经济有力增长,但刺激政策退出又相对滞后;内地资产价格不出现大调整,其投资吸引力依旧等。只有这样,香港对外经济引擎有较好的恢复,配合内部持续复苏,才有机会出现高增长。
外部隐忧难消
展望2010年,香港的外围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存在两大隐忧,一是复苏对政策刺激的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会加重,反过来影响复苏进程;二是本次全球同步衰退及金融危机可谓前所未有,因此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会较弱。 这两大外部风险因素会对香港商品出口继续构成较大不明朗因素,对香港经济复苏有两重影响: 其一,因外部需求较难恢复,以转口为主的香港商品出口即使恢复正增长,增幅也可能只是较小的个位数字,而不能恢复至危机前持续的两位数字水平。其二,美国货币政策如果回归中性,香港的资金流入情况虽不至于急速逆转,但流入速度会大不如前。当美国利率调升,香港银行体系流动资金哪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充裕,但香港极可能被迫跟随加息,在外部增长引擎相对仍然疲弱的情况下,这将使香港经济的内部复苏出现波折。 戴道华认为,中国内地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一直对香港经济发挥着稳定和支持作用。虽然欧美需求不振令内地商品出口大幅下跌,但内地投资和消费加速增长所带动的进口需求对香港的转口发挥一定支撑作用,内地宽松货币和信贷环境下的资金溢出也刺激了香港楼市和股市,辅以对港优惠政策如《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人民币发债和人民币贸易结算等,都有助于香港经济降低衰退幅度。 如果内地刺激经济政策转向,就会影响香港的资金流,包括内地资金回流以及追逐中国复苏概念的外来资金流出,香港股市和楼市价格有可能因此进入调整。如果内地政策退出在时间上与欧美相近,则香港经济所受到的资金流向逆转的考验更大。 近日爆发的迪拜主权债务违约事件在规模上虽不至于成为“雷曼事件”第二,但凸显了新兴市场本身可能迟早要面对过度投资和泡沫问题,令投资者重新审视新兴市场的风险,这或会成为触发新兴市场乃至香港资金流向转变的借口。 《星岛日报》发表社论也说,港人开开心心迎接新一年,期盼经济会更好,但亦要保持头脑清醒应付挑战。如何避免资金泛滥催生泡沫危机和恶性通胀,如何及时退市又不引起衰退,仍是各国面对的难题。
最惧资金流出
戴道华表示,香港这次经济衰退程度比亚洲金融风暴时要低,劳工市场调整也较温和,是因为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跟随美国把利率下调至“减无可减”的水平,加上资金大量流入支撑了股市和楼市价格,令内需一直有支撑。不过,香港经济可能要为此付出代价,主要因为庞大的资金流入令资产价格偏高,一旦资金大规模流走,投资市场大幅震荡,其影响就会传导至实体经济。 据香港金管局资料,从2008年9月雷曼破产引发金融海啸至2009年10月,流入香港的资金规模高逾5326亿港元,其中破纪录的2484亿港元留在银行体系总结余中(截至11月底总结余增至3180亿港元),比正常所需的10亿港元以下水平高出数百倍;其余的逾2800亿港元则为金管局增发外汇基金票据和债券所吸走,亦即冲销规模是流入规模约一半。 戴道华认为,这是自联系汇率制度创立以来前所未见的,一旦资金大规模流走,其影响也无先例可循。在最坏情况下,一旦银行体系总结余急剧减少,足以令投资市场信心受挫,令短期港元同业拆息抽升。而一旦总结余再无多余流动资金,银行同业因流动性需要而出售逾2000亿港元外汇基金票据和债券套现的话,港元收益率曲线一直低于美元的情况或会出现根本变化,利率全面和大幅回升不利于脆弱的经济复苏。更甚者,如果港元联系汇率“弱保证方”(即联汇规定的对美元贬值底线)受到挑战,则会进一步加剧利率和资产价格波幅,构成对香港内部增长引擎的主要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