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走出去投资:东盟结硕果
    2010-01-04    作者:本报记者 詹奕嘉 吴涛    来源:经济参考网

    20世纪末,一场源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席卷东亚、波及欧美,一度重挫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东南亚从这场金融危机复苏的过程中,以TCL、美的和格力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品牌也同时进入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投资设厂,开始了在东南亚地区生产“中国货”的新步伐。
    十年后的今天,不少在东南亚就地组装、生产的“中国制造”产品已站稳脚跟,并为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带去了更高的生活水准和更多的经济福利。记者调研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异国生存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互利互惠的民间动力,为“中国制造”走出去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启示作用。

    “中国制造”在东南亚茁壮成长

    据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统计,截至2008年底,广东累计在东盟设立企业162家,协议投资额达15.38亿美元。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对外经济合作处调研员容佩婵告诉记者,以1999年TCL集团在越南投资设厂为标志,广东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走向东盟地区,形成以品牌企业投资为特色的“走出去”格局。
    容佩婵说,目前广东一些高端品牌产品已经初步占领东盟市场,特别是一些家电企业的生产布局和营销网络都已经完成,建立了一批专卖店和加盟店,“2003年到东盟,根本找不到广东的品牌,但现在到越南、菲律宾去,可以看到不少TCL、美的和格力等企业的专卖店和广告牌。”
    记者采访多家在东盟有直接投资的企业发现,这些企业均在短时间内盈利,并在部分东盟国家具有可观的市场占有率。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销售公司总经理肖友元对记者说,在越南设厂两年半,一年可生产20万台(套)空调,一期工厂雇佣300多人,2008年生产总值达2000万美元。“在越南的空调价格比国内还要高一点点,但目前的盈利情况很不错,占据了越南10%的市场份额。”
    美的日用家电集团东盟公司总经理袁楚天告诉记者,美的已经在越南投产两个工业园,第一工业园占地7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电饭煲、电磁炉、电风扇等小家电,第二工业园占地8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空调等大家电。“海外投资前三年亏损算正常,但美的堪称创造奇迹,第二年就盈利。目前美的东盟公司是越南最大的中资机构和家电出口企业,也是东盟地区最大的电饭煲制造企业和电磁炉制造企业。”
    除机电产业外,其他不少产业在东盟的资源开发合作也顺利开展。近两年,广东省农垦集团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先后设立多家橡胶加工企业,从橡胶加工延伸到橡胶种植、橡胶加工、橡胶制品生产等整条产业链。茂名石化公司、广州鼎田木业等部门民营企业积极拓展矿产、林业、煤炭等资源开发项目。

    中国货“东盟制造”造福东南亚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和企业家认为,东盟国家非常欢迎我国企业到东盟直接投资设厂,“中国制造”直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就业率。
    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林汉告诉记者,橡胶集团在泰国南部的沙墩、马来西亚的沙捞越等地都建立了农垦区,不仅一线产业工人都雇佣本地人,而且海外的管理人员也有80%-90%以上是本地人,只有极少部分关键岗位是国内派人担当。
    肖友元说,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东盟一些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对能吸收当地劳动力的外来资本自然很欢迎。
    东盟国家欢迎中国货“东盟制造”还有另一主要原因,那就是来自中国的资本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收入。肖友元在回答记者关于“当地是否有新殖民主义质疑”的问题时说,格力在当地设厂帮助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在劳资方面处理得当,并没有听到什么殖民主义的声音。“越南平均工资是一个月750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在格力的工业园里,制造行业生产线工人每月可以拿800多元,工人不会不满意。”
    吕林汉说,广垦橡胶集团在东南亚国家投资设立的公司鼓励当地人参股,在沙捞越的工厂有20%给当地人入股。而且集团每年在沙捞越所交税费约5800多万人民币,有效支持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践行互利互惠原则的启示

    一是“先找市场后建工厂”,充分了解东盟地区市场需求。肖友元告诉记者,“走出去”要先有销售市场,然后去建厂,才能保证发展比较稳定,否则运作成本很高。
    袁楚天说,东盟各个国家市场发育情况不一样,推广品牌需要因地制宜,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和市场曝光率,提高品牌在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不仅要盯住消费者的口袋,还要关心其心理需求,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
    二是全面深入了解东盟地区政策法规,规避政策风险。肖友元认为,如果不了解当地政策法规,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处理,“投产必须按当地法规去建企业,避免走错路,耽误行程。”
    三是维护“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准和品牌形象。肖友元和袁楚天都和记者提起中国摩托车行业在东盟地区的前车之鉴。20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行业在东南亚很“火”,但由于无序竞争,结果被人看成低端产品,最终卖不动。因此中国企业要保护品牌形象,方能保持长久稳定发展。

  相关稿件
· [企业]680亿大单推动中国建筑商去东盟做工程 2010-01-04
· 广西携手东盟打造区域性文化产业 2009-12-31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1月将举办 2009-12-31
· 东盟在广东实际投资逾八十亿美元 2009-12-30
· 中国-东盟自贸区:如何打破中国产品倾销魔咒 200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