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费品采购商感知世界经济“体温”
    2009-12-30    作者:本报记者 章苒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最大的饰品企业正面对源源不断的海外订单和用工紧缺的难题,但并不同意经济已经回暖的结论。
  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每年春季都要到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一家首饰贸易商行点数一天的客流量。“2007年4月28日,这家商行一天有100位批发客人,每人提货金额200美元;2008年这一天,不到60位客人,不到80美元的人均提货量。”周晓光说,“直到今天,这种局面还没有什么改变。”
  然而2008年4月28日,从自己的客户那里感觉到经济凉意的周晓光走访华尔街时,那里的券商们和宏观经济报告却一再告诉她次贷危机马上会过去。
  “那时,只有巴菲特跟我说,危机才刚刚开始。”周晓光说“其实市场的末梢才是最灵敏的,我们自己就是市场的神经末梢。”
  跟周晓光一样,从事户外装备销售的瑞典塔顶空运贸易公司销售总经理麦斯·林德伯格也认为不能把自己企业经营状况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大局。林德伯格自称是金融危机的少数“受益者”。
  “在瑞典,为了省钱,人们放弃了飞到海边度假,取而代之的是滑雪、摘树莓和郊游这些户外活动。”林德伯格说“金融危机的结果是冲锋衣和滑雪衫畅销,比基尼无人问津。”
  “就我们公司和这个行业而言,情况好得不能再好,今年春天开始就已经完全脱离困境,”林德伯格说,“不过去年9月有两周时间,电话从来不响,像死掉了一样,没有人敢买任何东西,那时太恐怖了。”
  不过,比基尼的滞销也说明,至少在瑞典,人们还没有恢复海边度假的打算——这意味着购买力还无法回到从前的水平。
  令人费解的是,不论店主和客商如何摇头叹息,据“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信息系统监测,11月份景气指数达到1110.7点,环比上涨40.99点,已经连续6个月呈上扬态势。
  还有更多乐观数字:今年进入义乌的境外客商人数比去年增长了1/4,通过市场周边51家银行涌入市场的资金高达2000亿元,市场新增商家近5000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连续6个月以上的总体上行趋势,可以判断今年2月探底以后,义乌市场已呈现出总体回暖的迹象。“义乌指数”的负责人胡志龙认为,“小商品较之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更接近销售末端,比大宗货品更能直接反映总体经济形势。“义乌指数”的连续上涨,说明了整个经济环境的好转。”
  不过,胡志龙也承认这些数据不能仅仅从表面去解读。例如,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客商撇开迪拜、南非等地的二级批发市场直接到义乌采购;广东等地工厂倒闭,那里客商转移到义乌。这些因素直接推动了义乌指数的回暖,但与全球经济回暖无关。
  对于眼下的采购热潮,市场的分析官员认为这是过去一年里国际买家“去库存化”的必然结果“玩具,饰品这些非必需的休闲消费品平均生命周期是六个月,而商人的库存已经清空,他们需要补货。”

  相关稿件
· 广州上半年消费品零售增12.4% 2009-09-23
·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0年增长600余倍 2009-09-15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5% 2009-08-12
· 1-6月西藏自治区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2009-07-30
· 上海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7%[图] 2009-07-13